正在阅读:18度的城 天长日久夏已至

18度的城 天长日久夏已至

2024-06-21 10:55:25

  公元前7世纪,先人土圭测日影,据《恪遵宪度》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故称“夏至”。

  温州漫长的雨季间歇,摇曳的树叶,流动的风,悸动的水,雨后都带着清凉的慰藉。我们在北半球,迎来最长的白昼 。清昼迟,日子敞亮,沿着瓯江漫步,看岁月被拉得悠长。

  夏至已至,日久天长。

  (一)

  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便是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天时发生变化,物候自然也随之响应。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古人认为鹿角向前而生,在方位上属于阳,夏至之后,阳气不再攀升,阴气开始显现,所以象征着“阳”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这便是“鹿角解”。

  夏至之后,蝉鸣的声音开始增加,蝉感受到阴气显现,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抓紧鸣叫求偶,来为自己繁衍后代。

  背阴的湿地里,半夏等植物反而会开始萌芽,这便是“半夏生”。

  少则补,过则缺,无论如何变动,阴阳始终保持了一份动态平衡,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长长久久。

  夏至之长,也映衬着理直气壮地生长,目之所及都是蓬勃的生命力。夏花绚烂、夏木繁盛,阳光充足明亮,生活的热情也会随着温度一同燃起,点燃爱与热情,释放明媚与快意。

  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月亮爬上天穹,太阳还未下山,日和月就会相遇。白昼长长,日月同辉,见证我们与夏天有关的故事,也将美好浪漫。

   翁卿仑 摄

  (二)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温州夏至也有食面习俗,长长的面条衬着夏至长长的白天。

  我国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新麦已经登场,夏至吃面也是尝新。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有:“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夏至还讲究饮食三鲜,给与夏令补养。将樱桃、杏梅、杨梅称作“地上三鲜”,将海蜇皮、鲥鱼、咸鸭蛋称作“水上三鲜”。

  吃着夏至面,尝着“三鲜”,人们也总结着生活里的智慧,温州有不少关于夏至节气的民间谚语。

  “夏至水满塘,秋收谷满仓。”告诫农人,夏至注重储水,才能保证秋粮丰收。

  “夏至未过勿讲热,冬至未过勿讲冷。”人们总结出经验,夏至过后才真正进入酷暑,冬至来临才开始寒冬

  “要嬉夏至天,要困冬至夜。”是说夏至日长,冬至夜长。

  “夏至难逢重五日,百年难逢岁早春。”意思是,一年之中夏至与重五同日,元旦与立春相逢的日子很少见。

  夏至来临,饮伏茶是温州人打开炎夏的温暖方式。

  伏茶是一种由竹叶、槟榔、荷叶等数味中药配制煎成的茶水,能解暑止渴。从南宋开始,一代代温州人修建茶亭与无私施伏茶。

  温州人从来不乏善举,血脉中向“上”向“善”的基因,让“伏茶”早已超越“降温防暑饮品”范畴定义。曾有人绘制过一幅温州“伏茶地图”,大街小巷,总共有数百处。

  在市区红日亭,一到夏季,大榕树绿荫下的亭子旁,一众热心老人和志愿者忙着向过往路人递送伏茶……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也传递着温州这座城市长久的温情。

  图源:温度新闻

  (三)

  最长的白昼,也滋养着最绵长的诗意。

  唐朝刘禹锡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宋时杨万里看池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时赵师秀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俗语也说,“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

  夏至雨水下了千百年,万物繁茂生长,对雨水的需求也达到极致。

  但有时雨水也带来烦恼,眼下的“梅雨天”,正值温州第一大水果杨梅成熟上市,长时间强降水,给梅农带来了不小损失。

  图源:温度新闻

  你看,雨水的多和少,日子的长和短,对于不同受众,获益或受损,并不相同。日久天长,也讲究中和。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再黑暗的夜,也会过去,泛起光亮,再长的白昼,也会再次进入黑夜。虽然终有一天,生命之花会凋谢,可宝贵的日子里,我们总要让花儿开得绚烂,肆意洒落坦然,留住耀眼的瞬间,点亮属于自己的光亮。

  日久天长,来到人间一趟,你总要活得灿烂!

  来源:温州宣传

  特约撰稿人:温州日报  金朝丹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