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古代名人怎样“报道”温州

古代名人怎样“报道”温州

温州宣传 2024-06-22 10:05:52

近期,因为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众多媒体把目光聚焦到了举办地温州。

而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名人评价堪称是那时最有影响力的“报道”。你知道古代名人都是怎样“报道”温州的吗?今天,小编整理五段名人对温州的经典“报道”。

贵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504),永嘉郡太守丘迟写下《永嘉郡教》,以骈文的排比气势描绘当时的永嘉郡之繁华景象,常被后人引用:“贵郡控带山海,利兼水陆,实东南之沃壤,一郡之巨会”。

丘迟(464-508),字希范,浙江吴兴乌程(今湖州)人。丘迟是南朝一位重要文学家,他最负盛名的是骈文名篇《与陈伯之书》,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成为描写江南风景的千古名句。

天监三年,丘迟出任永嘉郡太守,在任期间提倡农桑,重视教化,崇尚俭约富民,并写下《永嘉郡教》。“教”是古代的一种公文文体,是官府对百姓的晓谕和劝诫,类似于现在的政府公告。丘迟的《永嘉郡教》文采斐然,言简意赅,是了解早期温州的珍贵史料。从中他的描绘可以看出,南朝梁时的永嘉郡水陆交通便利,已然是东南一座重要城市。

其货纤靡,其人多贾

南宋绍兴元年(1131),席益出任温州知州,中书舍人程俱为其所拟制诰说:“永嘉闽越之交,其俗剽悍以啬,其货纤靡,其人多贾,其士风任气而矜节。”

意思是,永嘉地处浙闽交界,当地民风剽悍、节俭。这里所产的物品纤巧华丽,做生意的人很多,而士大夫大多性格豪爽、坚守节操。

此后,“其货纤靡,其人多贾”,成为世人对古代温州商业兴盛、手工业发达的经典评价。

这段经典评价,被收录在程俱《北山集·卷二二·席益差知温州制》中。程俱(1078—1144)是宋代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人。建炎元年(1127),程俱曾来过温州,写过《初入雁荡山》诗二首。

席益(?—1139),字大光,河南府人,绍兴元年知温州。绍兴三年二月,席益自工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五年改知成都府,兼成都、潼川、夔州、利州路安抚制置大使。洪迈《夷坚志》中提及,因为喜爱温州山水,席益将父母葬在温州。绍兴九年,席益在温州去世后,也葬在这里,“其子孙遂为温人”。

《方舆胜览》中对温州也有“民生多务于贸迁”的记载,意思也是百姓多从事于商贸之意,与“其人多贾”类似。

人物满东瓯

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中引用的“温多士,为东南最”

“人物满东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曾对温州人才济济的盛况,发出这样的感叹。

陈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婺州永康人,学者称龙川先生。陈亮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状元,主张事功之学,是南宋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学者评价他是南宋浙东学派乃至整个南宋思想界、学术界、政论界的重要人物。

陈亮也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淳熙七年(1180)夏秋之间,陈亮来温州拜访一众好友,在江心举办的饯别宴上,写下一首《南乡子·送永嘉诸友相饯》,赞叹温州人才济济的盛况:

人物满东瓯,别我江心识俊游。北尽平芜南似画,中流,谁系龙骧万斛舟?  去去几时休?犹自潮来更上头。醉墨淋漓人感旧,离愁,一夜西风似夏否?

陈亮与同时代永嘉学派诸学者都有交往,5位人生挚友中有3位温州人,别是陈傅良、王自中、叶适。他的师长辈有郑伯熊、郑伯英兄弟,朋友中还有薛季宣、徐谊、薛叔似、戴溪、蔡幼学、陈谦、许及之等人,都是一时翘楚,难怪他发出“人物满东瓯”之叹。

南宋时期,温州一跃成为东南文化重镇,共产生一千多名进士,进士总数量高居浙江第一、全国第二。南宋全国所取进士中, 每20人至少就有一个是温州人。温州高科进士也很多,除了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等5位文科状元之外,“省元”(礼部试第一名)多达9人,超过福州6人,位居全国第一。

宋代也是温州政治精英辈出的时代,出现了许景衡、林略、许及之、朱熠、戴庆炣、陈宜中等宰执,以及吴表臣、张阐、林大鼐、薛良朋、何溥、木待问、张叔椿、薛叔似、蔡幼学、戴溪、林拱辰、赵立夫、赵建大、刘黻等20多位尚书。

梅溪书院的王十朋像

叶适曾称“温之士几万人”,王十朋也称温州“至建炎、绍兴间,异才辈出,往往甲于东南。”这种人才辈出的盛况,也与《宋元学案》中所说的“乾、淳之间,永嘉学者连袂成帷”相印证。可见当年“人物满东瓯”之语不虚。

温多士,为东南最

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中引用的“温多士,为东南最”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知名学者真德秀在为同乡徐凤所撰的墓志铭中写道:“温多士,为东南最。”这句话言简意赅,与陈亮的“人物满东瓯”异曲同工。

真德秀是南宋后期理学家、名臣。真德秀(1178-1235),本姓慎,因避宋孝宗赵昚讳改姓真,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先生,福建浦城人,。历知泉州、隆兴、潭州、福州,累官至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副相),卒谥文忠。他是朱熹再传弟子,被誉为“朱子之后一人也”,清全祖望称:“西山之望直继晦翁。”所著的《大学衍义》被后世历朝定为“君臣必读之书”。

徐凤(1177—1224),字子仪,与真德秀一样都是福建浦城人。徐凤曾在温州任儒学教授,曾出知赣州,累迁秘书少监、显谟阁待制。

真德秀像

真德秀生活的年代,永嘉学派有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如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蔡幼学、钱文子等。他与叶适、夏元鼎、王与之、陈昉等温州士人都有往来。

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易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南宋祝穆编撰的地理类著作《方舆胜览》中。该书大概成书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

明弘治《温州府志》卷一《风俗》,引用南宋嘉定九年(1217)陈谦编纂的《永宁编》:“温居涂泥斥卤,土薄艰艺,民勤于力而以力胜,故地不宜桑而织纴工,不宜粟麦而粳稻足,不宜漆而器用备。”

意思是:温州多为涂泥盐碱地,土质差、种植难,这里的百姓非常勤劳。因此虽然这块土地不宜种植桑麻,丝织业却十分发达;不宜种植粮食,却粮仓粳稻充足;不宜种植漆树,但各种漆器门类齐全。

北宋时期温州生产的精美漆器

可见,温州百姓自古就有着性格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面对“土薄”而难以维持生计的局面,温州人善于借势而为,突破地域限制。温州历史上手工业发达,虽“不宜桑”,却是著名瓯绣之乡;不产漆树,漆器却“独步天下”。这也是温州人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的历史渊源。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古代名人怎样“报道”温州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