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陪诊,如何让人更有“医”靠
陪诊,不是新鲜词。
今年开始,全国许多医疗机构陆续上线数字陪诊师、AI陪诊员。不久前,上海首推的陪诊师培训班报名火爆,该市还在谋划出台行业规范。种种迹象表明,陪诊师逐渐变得不可或缺。
在温州,记者发现各大医疗机构正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陪诊,作为一种志愿服务新模式,陪诊团队主要由医院社工、爱心人士等组成。陪诊人员穿着制服,行走在医院间,陪伴诊疗全程,让患者多一份“医”靠。
公益陪诊服务,受欢迎程度如何?新兴行业又将如何规范?记者探访多家医院。
公益陪诊,有何不一样
“您好,需要陪诊吗?”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娄桥院区,记者刚进门诊大厅,就看到醒目的陪诊服务台,来自温州市慈善总会仁爱义工协会的70后义工陈辉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周来医院“站岗”,为来往群众提供咨询的同时,帮助需要陪诊的患者。
温州市人民医院义工陈辉(右)在开展陪诊服务。王艳琼 摄
联合社工组织、义工团队、慈善基金会,温州市人民医院率先在温州推出了“医家人”志愿陪诊服务,在册志愿者210人,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已陪诊服务8000人次。
公益陪诊怎么陪?记者跟着陈辉体验。上岗前,医院组织培训,讲解就医流程,并且指导陪诊具体事项。由于陪诊志愿者均非医院工作人员,更要留心了解如何挂号、缴费、取药等基础服务,学习陪诊时的暖心话语,给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甚至学习基础医疗知识,帮助患者梳理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市人民医院推出“无痛胃肠镜”专科陪诊,把服务覆盖到专项诊疗。当天,40多岁的林女士(化姓)前来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她线上挂号时看到陪诊选项时,随即勾选。陈辉替林女士签到后,陪着她一路来到诊室,并且协助她和医生沟通。原则上,无痛胃肠镜必须有亲友陪同,林女士一个人来看病孤立无助,陈辉陪在身边指导流程,也让她感到暖心。“谢谢你们陪我,直到送我安全离开医院。”临走时她说。
温州市人民医院推出公益陪诊服务。医院供图
早在2015年,温州市中心医院就开展志愿陪诊服务,至今共服务5万余人次,深受视障人士、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欢迎。温州市中心医院地处老城区,老年患者居多,陪诊服务被升级称为“三专服务”,即“专人随访、专人陪诊、专区就诊”,由医院党员干部、志愿者30多人组成轮值团队,主要针对弱势群体或80岁以上高龄患者提供精准服务。老人进入医院签到,系统自动发送老人定位信息,随即有志愿者前来陪诊。市民也可以通过该院互联网医院申请陪诊服务,今年以来,该院累计进行此类服务4000人次。
“医院陪诊服务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种持续性的关怀。”温州市中心医院团委书记朱益如介绍,该院将陪诊、随访相结合开展,3日内就诊过的80岁以上老年患者,专人电话随访,包括了解治疗后愈合情况、提醒及时用药和复诊,必要时继续提供复诊陪诊服务。
陪伴就医,是否受欢迎
公益陪诊是否受欢迎?对于空巢老人、独居青年、异地求医者等就医群体而言,陪诊员更像是充当“临时家属”的角色。
“更多的时候我们主动去寻找有陪诊需要的患者。”00后志愿者叶依琳,还是浙江财经大学社工专业大三学生,暑期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实习担任陪诊师。她告诉记者,在门诊大厅一天站岗下来,主动表示需要陪诊的患者并不多,但当志愿者主动上前询问,大多就医者欣然接受。
“公益陪诊性质不错,但不是所有人都知晓这项服务。”“一个人来看病,其实更需要心灵疏导陪伴。”在门诊大厅,记者询问患者意见时听到不同的反馈。前来就医的陈先生了解公益陪诊服务后提出建议:“公益陪诊员年龄不一,有些陪诊员太年轻、有些年纪偏大,询问意见担心一问三不知,陪诊最关键是沟通和交流,公益陪诊应提高专业性和普及度。”
温州市中医院门诊部护士长戴清辉介绍,早在2018年,该院就提出了“陪诊服务”的概念,但彼时关注度集中在特殊群体,比如针对听障患者,医院培养了“手”护者志愿服务队,让护士们学习手语,全流程陪伴听障人士看病,受到不少患者欢迎。
温州市中医院针对听障人士推出陪诊服务,患者通过线上手语翻译进行就诊。医院供图
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陪诊业务同样指向80岁以上老人、视力或听力障碍患者,陪诊人员来自慈善组织、义工队、红色驿站等,志愿者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学习提升、改进服务方式,逐渐符合患者就医需要。
“在医院我们会碰见各种各样的情况。”陈辉举例,自己就曾碰到一对老夫妻来看病,在门诊大厅互相抱怨,不知道如何挂号,他陪着两人一起看病,直到对方满意地离开医院;一次,他还发现来看病的女生蹲在地上,一问才知道她急性阑尾炎发作,并且挂错了号,他赶紧搀扶女孩到急诊,陪着她看病。他认为,这也同样反映了公益陪诊存在的必要性。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陪诊服务有需求,但也存在需求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以温州为例,目前温州60岁以上老人超过了170万人,这也要求公益陪诊在服务过程中更加留心观察、发现患者需要,提供更准确专业的帮助。
温州市中医院推出老年陪诊服务。医院供图
陪诊服务,如何常态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公益陪诊作为医疗服务的补充,存在一定的社会需求。”温州市卫健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公益陪诊由各大医院自行发起,随着群众对该项业务的需求增长,常态化开展公益陪诊,需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各类公益组织、志愿者组织参与,同时逐步提升陪诊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公益陪诊让人有“医”靠,但陪诊毕竟是新兴事物。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联合门诊开通多专科诊区内转诊,并为候诊区老人测血压、开展营养评估和指导、筛查老年综合征等。该院门诊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就医人数众多,也需要补充陪诊服务力量,希望规范引领陪诊行业发展。”
针对老年群体,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推出陪诊服务。医院供图
在开展过程中,温州多家医疗机构也向记者反映相似的“顾虑”:目前陪诊市场供需关系还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医院的陪诊服务可能患者并不需要,或者陪诊人员并不能达到患者陪诊需求,比如提供心灵上的宽慰等。这也要求公益陪诊提高专业性,多数从业者认为,公益陪诊和社会化有偿陪诊服务有效结合,可能更有助于医疗服务行业发展。
相比公益陪诊,社会化陪诊服务需要收费,需要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完善。上海的做法有一定借鉴。今年4月,上海开放大学养老服务陪诊师培训招100名学员,各地养老社工、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纷纷报名,挤破头希望拥有一张陪诊从业资格证。但有关部门回应,目前“陪诊员”尚未被收录在人社部规定的职业分类中,相关技能也未被纳入职业鉴定。上海市相关部门将共同推进陪诊资质标准认定,包括人社、民政、卫健、医保等,并且加强监管,保障从业者和患者权益。
就温州而言,目前制定出台25条举措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特地将适老化改造、公益陪诊服务写入方案。随着多种新型服务业态出现,陪诊师以后可能也像快递员、外卖骑手一样随处可见。“多样化、专业化、规范化的陪诊服务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需求,最终会被大家信赖。”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公益陪诊,如何让人更有“医”靠
记者 王艳琼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预计8月底试运营!温州北站配套提升工程进入冲刺阶段
社会07-11
-
旅客吐槽铁路温州南站服务不到位:行李寄存不用安检,服务时间仅十小时
社会07-11
-
当药遇上茶,浙南小城传统产业“潮”起来
社会07-11
-
历年最高!2.4万人报考社工证 温州迎来“社工证”报考热
社会07-11
-
羽毛球价格一路上涨 涨价居然和猪肉价格有关?
社会07-11
-
龙湾打造“八夜”消费新场景 永强海鲜美食广场正式开业
社会07-11
-
“妖风”作怪司机被锁冷藏车厢内 民警与死神赛跑20分钟救出被困司机
社会07-11
-
“酷暑送伏茶”开展半月 日均服务超6000人次
社会07-11
-
首月卖了近400公斤杨梅!温州优质土特产在飞机上售卖
社会07-11
-
民警帮助家人落户办低保 74岁老人这样表达感谢
社会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