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18度的城 小暑来,何处觅清凉

18度的城 小暑来,何处觅清凉

2024-07-06 10:57:54

  年平均气温18℃的温州城,气温也有一不小心飙上40℃的时候,比如,眼下的小暑天气。

  二十四节气中,有不少“小”和“大”,比如:小寒、大寒;小雪、大雪;小暑、大暑。

  仅从字面上看,小寒,还行,不算太冷;小雪,多么诗意,比起漫天大雪可好多了;小暑,比起大暑,也不过就是有点热……

  在温州,并非完全如此。

  也许有人还记得,不过才十几天前,温州的雨水曾经多到差点没衣服换的地步。但是漫长的雨季一过,炎热便紧接着来了。

  于是,人们又马上开始怀念那曾经无比想逃离的雨季。

  至少就今夏而言,温州的雨季和小暑之间,并没有“有点热”的过渡,而是直接进入了“相当热”的节奏。

  趁真正的大暑酷暑还没来,想办法,避暑吧。

  一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据说,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南渡温州时写的,在1130年那个夏天,还只是刚开始有点热的小暑天气里。

  所以“消暑”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电力设备的话,就得有庭院,庭院中要有绿植,而且得是那种大叶的芭蕉,从而营造出一个清凉的空间来,至少视觉上如此。

  其他的,比如炎热午后的水井、池塘、石榴、蒲扇、西瓜……

  想想看,温州的电力史不过才百余年,但是这座城市的存在,却已经有1700多年。

  温州城的先祖们,在城市建设之初,每到夏天,一定也曾如此这般地想过消夏的办法,想的甚至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循着古城的脉络,一点点走去,果不其然。

  温州,是中国唯一以水井对应天上星宿的城市。

  1700多年前,温州人建城之时,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各处挖了二十八口水井,分别对应天上的廿八星宿。如今,其中至少还有一半的水井,依旧可以使用如常。又,他们在城市的东南西北中各处辟了五处大池——“五潭”,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中的五行。作为中国风水最好的城市,也确实讲究。

  过去的人常说“市井人家”,有市有井有人家,就是一座热闹的城市该有的样子了。

  这些如星子一般撒向这座城市的水井,现在还在使用的,多集中于城西街历史街区、墨池历史街区、信河街历史街区一带。绕个圈全部走一遍,大约半天时间可以走完。

  时至今日,近黄昏的小暑时节,城西街一带的仓桥街、沧河巷、三官殿巷、手肘头巷……像棋格子一般的巷弄里,依然有大叔大婶出来到井边打水,仅是拿冰凉的井水往井边的地上泼一通,再往水桶里浸个西瓜,再搬把竹椅坐着,摇个蒲扇。

  这,便是老城市井人家的消夏场景。井畔的院子里,有种了芭蕉的,也偶有几株默默生长一直没被砍掉的苦楝树,阴满中庭。

  入夜,城里更多的人,则涌向九山河,这个曾经作为古城“五潭”之一——落霞潭的大水面。

  河边,钓虾的,钓鱼的,买九山冰淇淋的;河里,游泳的,戏水的。数不胜数。

  二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这是另一位宋代词人贺铸的词,透出的消夏意思,同样与芭蕉叶有关。

  夏日长,却还不算很热,毕竟,站在池塘边,还有点微风,有黄鹂鸟叫,有白鹭飞过,还有芭蕉树刚抽长的适合题诗的叶子。是慵懒而舒适的夏天样子。

  其实,小暑的温州,这样的诗意一点都不难寻觅。只要逃离40℃的城市中心,去往山边海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小暑三候曰:“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就有趣的动物而言,小暑的温州,山野间不仅适合避暑,还是萤火虫的夏天呐。

  甚至可以说,在温州,萤火虫出没的地方,约等于避暑胜地。

  自北向南,它们是:乐清雁荡山深处的能仁村、永嘉楠溪江中游的滩林、瓯海泽雅高山的庙后村、瑞安寨寮溪的滩林、泰顺柳峰高场村与上岚村交接处的萤火虫森林……

  比如,在泽雅高山的庙后,夜幕降临,萤火虫通常是从村口的水稻田边开始起飞的,对应着周边竹林之上的满天繁星。“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就是庙后纳凉观萤火的体验。

  每年小暑至大暑之间,温州最浩瀚的萤火虫世界,出现在泰顺柳峰高场村与上岚村交接处的丛林里。当地为了保护萤火虫,甚至推出了《萤火虫公约》:严禁游客车辆驶入、严禁光污染、严禁给丛林周边的农作物喷洒农药。在这样的呵护下,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村落的丛林里,每入夜,凉风习习,流光飞舞,如入童话世界。

  至于温州诸多的海岛,这个时节也是夜有凉风,日落之后便不再有暑气。

  好去处,诸如北麂岛、南麂岛。头枕礁石,耳听涛声,眼望满天星辰。这却也是每到盛夏才可以有的享受。

  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暑的温州,第一波莲蓬已经可以采摘了。运气好的话,能在清晨的闹市区菜场买到。

  每到此季便盛开的荷花,于温州,也是一种久远的文化符号。

  唐朝的张又新有诗曰:“时清游骑南徂暑,正值荷花百里开。民喜出行迎五马,全家知是使君来。”这说的是东晋时期的温州城典故。其时,温州的荷花就已有百里,故而如今还保留了“百里坊”的地名。

  北宋杨蟠咏温州的《南塘》,则以亲身经历写道:“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

  可见,夏天的荷花在江南之南的水乡温州,早已满城皆是。

  所以,小暑的温州,莲藕一直是极好的当令食材。若说眼下市区各大公园的荷花都是用来观赏的,那么瓯江彼岸的七都岛上,那些荷田之下的莲藕,就是上好的食材。

  小暑的当令食材于温州,还有豆腐柴和马蹄笋。

  豆腐柴,是泰顺方言,也是浙南山野灌木的学名。温州一带民间,食用豆腐柴最多的,就属泰顺,文成、永嘉、鹿城藤桥一带也不少。

  事实上,这种灌木,在盛夏的温州山上并不鲜见,也相当容易识别,只是许多地方没有食用的习俗。

  豆腐柴叶采摘来后,用纱布过滤取汁液,加入少许豆草灰,不多时,就会凝冻成豆腐状,可即食。舀一勺,绿绿的“果冻”,是满口的清凉感,不仅解暑,营养价值也丰富。

  马蹄笋,也于小暑时节开始大量上市。在中国,温州的平阳、苍南、瑞安,已是马蹄笋分布的最北端。如今,全市约有11万亩的种植面积,其中平阳县,更被命名为“中国马蹄笋之乡”。

  口味清爽,带着一点香甜的马蹄笋,与小暑天气是极搭的。

  近年,瑞安的北麂岛上也引种成功了马蹄笋。

  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近黄昏,坐在依然保持了原味的海岛渔村石头屋前,面朝大海,吹着凉风,吃着海鲜和新鲜的马蹄笋。

  这样的小暑氛围感,似乎也不需要回避。反而,好像非有这样的节气来配才好。

  来源:温州宣传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