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崛起向“新”而强的创新之城

崛起向“新”而强的创新之城

温州网 2024-08-27 08:11:57

  温州网讯 改革开放史上,温州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如今,当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赋予新的使命和机遇,我们又何以“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

  御风而翔,看东部科技城,黑蜻蜓科技接连“上新”三款无人机产品,助力温州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乘“数”而进,在科教智城,中国(温州)数安港里一家家优势企业牵手落户,一个个项目通过合规认证,数据产业生态聚势成势……

  放眼瓯越大地,新产品新产业加速破茧,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塑造。一个个创新“活力场”的小场景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生机勃发的创新之城,跃然眼前。

  今年以来,温州深入实施“强城行动”,锚定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不断在创新深化上下足真功夫,以科技体制改革驱动全域创新呈现新气象,打开城市空间新格局、激发企业新活力、探路创新新范式,点燃“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的新引擎,奏响科创与产业同频共振的强音,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冲刺“双万”城市、打造“全省第三极”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打开新格局

  提升全域创新体系效能

  创新深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改革驱动既需要全面部署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对准焦距的精准落子。大孵化器集群成为温州增强人才吸引力、提升城市承载力、提高城市能级的战略选择和重要支撑。

  以科技体制改革为牵引,立足全市“一盘棋”,温州强化“点”“线”“面”的高位统筹、全域联动,推动孵化空间加快拓展、孵化育成体系加速构建、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一个个孵化载体集合未来城市、产业、创新和生活的重大承载,架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平台矩阵,发挥“产、城、人、创”融合优势,形成全域创新孵化态势,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增强全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轰鸣提升城市能级的强劲引擎……

中国眼谷。汪国顺 摄

  “点”上做强孵化载体平台。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从“造空间”向“创示范”升级,从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布局建成245个孵化基地,以“一港五谷”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孵化平台拔节生长。1-7月,全市新增孵化空间面积180多万平方米,新增入孵创新型企业(团队)1794个、青年创新创业人才14939人。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质效。今年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数量并列全省第一。新获批全省重点实验室8家,数量并列全省第二。

国科温州研究院。汪国顺 摄

  “线”上做强环大罗山科创大走廊。聚焦技术、人才、企业、平台等科创要素创新联动,协同打造创新高地,集聚全市所有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汇聚全市超半数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超6成的孵化面积和入孵企业。前7月新招引总投资亿元以上创新型重大项目超百个。

中国基因药谷。汪国顺 摄

  “面”上做强国家创新型市县。温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31位,进入全国前30%,较去年攀升8位。温州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六连升”至第68位,进入全国前40%。龙湾区、瓯海区接连获得省“科技创新鼎”。全市形成“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省级创建高新区”梯次发展格局,推动东部科技城、科教智城、西部时尚城等区域加快崛起。

  聚“新”蓄力,大“器”强城。在孵化器,看见新质生产力撑起温州“强城”蝶变,城市创新发展新格局加快重塑。

  激发新活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激荡城市创新发展的活力源。

  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市一项项创新深化的改革之举落地生根,打通束缚企业创新的堵点卡点,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向创新主体顺畅流动,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育新质生产力。

  ——实施《温州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通过立法全方位优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环境,激发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作为全国首部以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从创新能级提升、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提出三十三条规定,支持民企自主评价认定职业技能人才,固化提升温州“科创指数贷”运作模式。

  温州市大罗山基金村(先导区)

  ——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统筹推进15项改革任务,加快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赋能企业攀高追新。

  温州医科大学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依托获奖成果开发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新药研发管线超10条。温州率全省之先建立全域选派“科技副总”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356位科研人员到502家民营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开展技术攻关等增值服务。建立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新兴产业新设7个专业,5所在温高职院校已与119家企业开办102个订单班。

  温州率全省之先建立全域选派“科技副总”机制

  ——深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联合体组建机制改革”行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华峰集团领衔整合浙江理工大学、石化行业协会等单位科技力量共建“高性能聚酰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汽配行业商会及产业链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底盘通讯及控制技术创新联合体”……我市加快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链主”和龙头企业优势,促进产业链企业融通向“新”生长。 

华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图片来源:华峰集团

  精准施策,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企业雁阵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7月,全市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64家,居全省第3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6.5%,居全省第1位。

  企业兴则温州兴,企业强则温州强。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背后,彰显温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营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路径,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

  探索新范式

  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

  8月22日,一场“温州好成果”低空经济专场路演活动在龙港举办,5个涉及无人机、低空安全等领域的项目轮番登场路演,推介低空经济科技成果在温落地转化,助力我市打造一条新质生产力的增量赛道。

浙南低空经济科创孵化基地

  向“新”而飞,把科技与产业创新深融落到具体的成果转化项目中,是我市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生动实践。

  聚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温州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多点开花,帮助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市场——

  鹿城区试点“拨投联动”成果转化新机制,通过全国首创的“专业机构审核把关+财政科技经费引导+市场接力+适时退出”的方式,破解早期科技型创业项目缺乏资金的难题。目前,21个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项目获得72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

鹿城区在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率先试点“拨投联动”机制

  龙湾区试点“先投后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以科技项目的形式由地方政府先行投入资金,支持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同时开发全国首个“先投后股”成果转化金融产品——“创新保”,摸索出一条政府、企业、保险机构多方参与、共担风险的新路子。首个试点项目成果已在卫星导航等领域应用。

  瓯海区试点“二次救济”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通过引入保险机构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管理机制,转化项目如遇技术瓶颈、初步失败时可向保险机构申请二次论证,对于仍可挽救的项目开展全国首创的“二次救济”方式,通过各类平台发起新一轮供需对接。温州大学等11家高校院所成为首批试点单位。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道世界难题。火热的探索连点成面、积厚成势,更多的温州方案在探路破题。1-7月,市校(院)地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征集待转化科技成果200多项,推动百万以上成果转化项目57项。目前,全市累计培育一支超1200多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16家概念验证中心和12家中试平台启动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畅通机制。

  温州,正以科技体制改革“关键之招”,激活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加快打造东南沿海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温州,正在奋力续写创新史的壮阔进程中,闯过一座座科技创新的关隘,迈过“产、城、人”三道坎,以新征程上的更多“新”风景充实“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

  来源:温州发布

  原标题:崛起向“新”而强的创新之城

  记者:周大正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