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假如给手机做张床……

假如给手机做张床……

2024-09-13 09:51:03

  你睡前会刷手机吗?

  如果可以为手机做一张床,让手机和自己早点休息,你会怎么选择?

  上周末,“为手机做张床”的工作坊在市区弘美术馆举办,吸引了20人在这里度过一个“做木工”的下午。这是一场关注当代人“手机依赖症”的创意活动,人们在活动中反思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对个人真实生活体验的侵占,开启一场“数字排毒”。

  一

  近日,聚焦社会议题的弘美术馆正在展出《第十一种床》展览。受邀艺术家团体“第一芬兰松馆”在展览中呈现了共同木作劳动的过程和交流成果,其中就包括“为手机做一张床”的奇思妙想。

  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吃饭前,让手机“先吃”拍照;游玩时一地鸡毛,“照骗”中岁月静好;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大人聚餐时,本来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玩上手机就能立马安安静静……

  手机深度影响了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恍惚间,甚至感觉手机不是人类的工具,反而我们才是手机刷存在感的工具人。

  明明上班疲惫不堪,但躺到床上“报复性”刷手机,让休息变成另一种“疲累”。手机成了“杀死睡眠”的一大“凶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心累。

  职场上,手机上的钉钉、微信等即时通讯和打卡软件,让工作跨越了时空,也让公私的界限变得模糊。工作群、家长群里不定时弹出的消息,令人休而不息。许多人患上了“错失恐惧症”,指害怕错过某些让人激动或有趣的事件而产生的病态焦虑。

  生活中,各类网购APP让用户深陷买买买的便捷中。从免密支付到刷脸支付,购物冲动被技术有意识地强化,让“剁手”根本停不下来。更让人无力招架的是,就连社交媒体都不放过“直播”“卖货”的功能。

  目不暇接地刷手机,刷掉的其实是我们宝贵的心力。

  图源:央视新闻

  二

  一转眼,2024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我们常感时间不够用。一边是各种算法技术带来的效率极致化,连旅游都变“特种兵”。另一边,我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多线程的高效节奏反而把原本的生活节奏变得稀碎。以短视频为例,3分钟看完一本书、5分钟讲完一部电影……这些年的爽文爽剧大行其道,狗血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平台不断精准“投喂”,用户看得越多越快,平台投放也随之更多更快。即使这样,很多用户还把播放速度提高到2.0倍速。

  快些,快些,再快些,“静待花开”变得奢侈。不知不觉地,我们忘记了初心和欣赏沿路的风景。

  日本艺术家稻田丰史在《倍速社会》这本书中认为,人们现在只想“知道”内容,而不是去看、去欣赏、去体验内容。

  从历史上看,新的交流技术总会引发集体的焦虑。19世纪80年代,电话曾让人喜忧参半。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担忧,“有了电话以后,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不再由自己控制,有时要受某个陌生人自私的打扰或支配”。

  自1970年以来,人们由于长期接触电视上有关暴力的内容,出现了“刻薄世界综合症”之说,即认为这个世界比实际情况更加危险。而在当下,社交媒体算法催生了一种“末日刷屏症”,具体表现就是用户越感到无力,越停不下来刷新负面新闻。

  在这个信息泛滥、资讯过载的时代,我们担心生活失控,被算法所支配和异化。甚至,一边沉溺手机一边陷入自责。在矛盾中,周而复始地循环着。

  图源:央视新闻

  三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数字排毒”,有意识地摆脱智能手机的依赖性,更专注于“身体在场”的现实社交联系,从而一点点找回生活的掌控感和真实感,守护内心的平静“自留田”。

  当我们戒断“手机依赖症”时,我们在抵御消费主义的“符号化”陷阱,不再通过不必要的购买来赋予生活意义。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中,为了营销,商家总会赋予消费品额外的“人生意义”,比如“你和松弛感的人生,只差一个包包的距离”。其实,明明不然。

  当我们戒断“手机依赖症”时,我们在找回掌控生活的真实感。很多年轻消费群体开始愿意为情绪价值和真实体验买单。读书会、观影会、手工体验等活动中,人们面对面真实交流,重建联系。小剧场、脱口秀、演唱会等演出现场,大家不再隔着屏幕欣赏,而是感受活生生的演员,一群人一起“大梦一场”。在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美术馆和各类市集,人与人相聚交流,你一言我一语,温暖而有人情味。周末了,到田野乡间,相约骑行、跑步、CityWalk,一边汗流浃背,一边重拾对身体的掌控。

  当我们戒断“手机依赖症”时,我们在试图找回内心的宁静。麻省理工学院人类学家安珀·凯斯认为,每天密集地使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已经让我们都变成了赛博格(电子人)。凯斯是“宁静技术”概念的拥护者。“在21世纪,注意力是最宝贵的商品。”凯斯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计师应该问问自己,需要做出哪些优化才能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

  图源:温度新闻

  中秋将至,我们不禁又想起苏东坡的佳句“千里共婵娟”。在《赤壁赋》里,他慨然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在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里,苏东坡最终区分了生命的有意义和无意义。他笔下的“无尽藏”,也在启迪我们,什么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假如给手机做张床……

  特约撰稿人:温度新闻  尤豆豆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