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跟着“四普”去旅游 打卡泰顺文物宝藏

跟着“四普”去旅游 打卡泰顺文物宝藏

温州网 2024-09-14 09:29:00

  泰顺县文兴桥 岑秉昌/摄

  泰顺县上交垟土楼 徐振辉/摄

  近日,2024年度浙江省“跟着四普去旅游”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浦江县举行,发布全省首批11条“跟着四普去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的人跟着“四普”去旅游,打卡浙江文物宝藏,解锁浙江历史文化基因。温州推出的是“山城秘境 古韵寻踪”泰顺之旅,线路包含了北涧桥、溪东桥、文兴桥、上交垟土楼、国立英士大学旧址。

  “此次,开展‘跟着四普去旅游’主题活动,浙江各地精心策划推出的多条‘四普旅游’线路,我们泰顺也不例外。这些线路既包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也包含至少一处‘四普’新发现文物遗存。如,北涧桥、溪东桥、文兴桥、上交垟土楼,就是多年前登记的国保级可移动文物,国立英士大学旧址则是新登记的文物遗存。”泰顺县文博馆副馆长、普查队队长陈松年介绍,“这是一条探秘泰顺文脉之旅,会让游客深度体验,走走泰顺,一切都顺。”

  国保级文物有新故事

  看着“山城秘境 古韵寻踪”泰顺之旅这条线路,不少人会联想起《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不禁会问为什么廊桥保护越来越受重视?

  泰顺有着“中国廊桥之乡”美誉,境内现存古廊桥32座,其中15座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闽浙两省具备条件的22座中国木拱廊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22座廊桥中,泰顺就占了4座:溪东桥、北涧桥、三条桥、文兴桥。

  位于泰顺县泗溪镇的北涧桥,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廊桥”。北涧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修缮,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重修。如今,人们行走在北涧桥畔,会惊叹于如虹的桥身及桥屋倒映在溪面呈现出的美,桥边立着建桥修桥时留下的完整石碑。

  因结构与北涧桥相似,而被一起称之为“姐妹桥”的溪东桥,建于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清乾隆十年(公元1754年)、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修造。“溪东桥总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净跨25.7米。属于编梁式木拱廊桥,采用‘纵横’编织的榫卯结构。九节拱骨并排与另一层八节拱骨纵向贯穿搭置,就像手掌十指相扣。层与层之间有横梁别压穿插。拱内还有剪刀撑结构,可以加强横向力的作用。这种结构使廊桥可净跨40米宽的水面。”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曾家快说。

  文兴桥则是所有廊桥中唯一一座两头不对称的桥,左右不对称的结构,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廊桥中的比萨斜塔”。该桥全长46.2米,宽5米,单孔净跨29.6米,距水面高11.5米。该桥建于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年重修。1990年村民集资重修。

  2016年泰顺三座国保级廊桥被洪水冲垮,其中就包括文兴桥。当噩耗传出,很多泰顺人在感到心痛的同时,打起了“护桥保卫战”。他们出钱出力,将被风雨摧毁的廊桥大中构件,奇迹般地从洪水中找了回来。通过一年的努力,打赢了这场战役,原样修复,修旧如旧。

  去文兴桥时,大家都会留意桥头那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义务守桥人,一个守桥人走了,又会来一个守桥人,是耐得住寂寞的他们换来了一直美丽如初的廊桥。

  “我们泰顺县新的文博馆里就收藏着开展‘护桥保卫战’时夺回来的编梁木拱廊桥,其为三节苗系统,大牛头梁。”陈松年说道。

  温州市廊桥文化学会钟晓波讲解廊桥时,均会提到沟通之桥、科学之桥、历史之桥、市集之桥、信仰之桥、非遗之桥、乡愁之桥这几个关于木拱廊桥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让大家对木拱廊桥的地理分布、作用功能、时代价值有了全面和完整的了解。与此同时,也会心生一股力量,因为闽浙山区潮湿多雨,每到台风季,更会对木桥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而不少的木拱廊桥就是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在“守桥人”的守护下,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上交垟土楼位于罗阳镇上交垟村,是泰顺最早的一座土楼。它始建于1850年至1861年间,当年是曾氏家族为了保护家业而仿照福建土楼技艺建造的一座回廊式方形土楼。主要古建筑有土楼、曾氏宗祠、药店、下新厝、凹店、下书斋、垟心、外厝等。

  上交垟土楼的建立,开启了泰顺土楼的发展历程。在这座土楼的带动下,泰顺境内的村民们相继修建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土楼,且俗称这些土楼为“炮台”。

  烽火年代英士大学迁至司前

  多年前,在泰顺县司前镇发现办学的英士大学旧址,随着“四普”的开启,对英士大学旧址进行重新登记,加强管理、挖掘价值。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国东南沿海及华北大片领土相继沦陷。面对战争威胁,众多高校纷纷合并,向大后方迁移。

  从1937年到1939年,全国共计有69所高校内迁,大部分高校迁往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浙江的高校中,之江大学迁至重庆,浙江大学、浙江文理学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等则选择西迁。

  高校内迁后,战区失学青年就学成了大问题。1939年5月,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陈英士,这所大学被正式定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同年,英士大学在丽水正式开学,分校本部、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松阳县)。1942年,日寇发动浙赣战役,英士大学被迫迁移,辗转迁到泰顺县司前镇。原本寂静的山村因大学堂搬到司前镇里光村,使得村里的居民欣喜若狂。

  里光村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冈,中间有一块盆地。当时,村里没有电灯,蜡烛和煤油灯也没有,学生们住在阴暗的农家房子里,晚上看书用的是桐油灯。学校发给每个学生的桐油仅够点一支灯芯。

  英士大学校友、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蒋风在《英士大学钩沉》一书的序中写道:我在英士大学上了四年学,换了四个地方,泰顺司前是其中的一站。战乱年代,学校转辗迁移,师生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居败祠,寝破板,披敝絮,啖菜根,不觉其苦。四年时光成为我最重要的人生阅历和日后生活工作的原动力。

  英士大学办学前后十年,历史虽然短暂,但发展很快。该校最初为只有一百多名学生的省立大学,迁离泰顺时,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4所学院、5所专修科,学生数十倍于初建之规模的国立大学,且名师众多,实力接近浙江大学,几乎与中山、中正大学齐名。英士大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英士大学求学的学生超过2500人,经由英士大学校友会联系的1200多名校友中,具有教授、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近400人。数十年过去了,许多英大师生先后离世,这段尘封的历史很快就将沉入历史深处。

  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也是浙江灿烂文化的有力证明。期待这条线路的推出,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泰顺走走,当一天“寻宝者”,做一回“鉴宝人”,尽情感受文物与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邃价值和带来的精神启迪。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跟着“四普”去旅游 打卡泰顺文物宝藏

  记者:潇瑜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