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龙港撤镇设市五周年。9月29日召开的2024温州·龙港新型城镇化改革发展推进大会,盘点五年发展成果,展望未来改革之路。各界聚焦龙港,更多的是要从这一国家新型城镇化“探路者”身上找到改革的启示。

“城”长的故事常写常新

王丹容2024-09-30 11:47:00

  龙港新城,承载龙港腾飞的主阵地。池长峰 摄

  龙港的故事,总是常写常新。

  41年前,农民造城,蛰声乍响,石破天惊。

  5年前, 撤镇设市,征程新启,别“创”一城。

  这片中国新型城镇化“试验田”,因着改革的步伐,激荡城市梦想。

  5年来,龙港锚定“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改革方向,实现从特大镇到县级市的飞跃发展。

  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农民城”,再到党的十八大后全国首个“镇改市”,龙港的“城”长故事,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予人以什么样的启示?

  其一,“敢”的力量。

  “无改革不龙港”,与其说是龙港的标签,不如说是其发展的本质。回过头来看,龙港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一脉相承的红线,就是“敢”字当头的精神力量。这种“敢”的力量,催生了龙港,也成为龙港改革内核里最深层的要义。

  龙港的“敢”,是农民集资建镇的敢为人先,率先推出户籍制度、土地有偿使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大改革;龙港的“敢”,是新时代全国第一个“镇改市”的大胆探路,无先例可循、无前路可依,坚定地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益经验。

  凭借“敢”字,龙港新型设市模式的改革实践,为全国县域城镇化改革和治理现代化提供示范样板和经验借鉴。

  但,正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所发布的五周年评估报告里所说的,囿于基础能力、改革配套等方面条件,龙港改革也面临瓶颈和障碍。

  深化改革,就是要敢于中流击水。这座年轻城市有着“成长的烦恼”,唯有进一步用好用足“敢”字,发挥好与生俱来的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促提升、促转型,才能更好树立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样本。

  其二,“创”的力量。

  何为创?《广雅》载:“创,始也。”

  龙港的改革,始于农民的创造,形成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也无不源自“发展”与“改革”的一呼一应。

  五年前,为破解“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发展之困,龙港撤镇设市应运而生。五年来,龙港联动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张清单转职能”等改革,有效破解过去“乡镇断层”“条块分割”“人少事多”等问题,为特大镇及经济强镇经济社会管理权改革、人口小县县域治理探索新路子。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如果说,改革最本质的要求就是创新,那么,龙港的“创”,就奔流于发展难题的“立”与“破”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龙港40多年的改革进程,始终致力于解决的是让一切创业创新创富的活力奔涌。建镇初期的创举率先打破坚固的城乡二元化藩篱,以“人、地、钱”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农民进城的梦想;今天的龙港设市改革,也以全域市民化和城市“合伙人”等创新举措,促进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问题始终是改革导向、需求始终牵引改革。以改革“创举”为“桥与路”破除有形无形的“围墙”,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才能顺畅流动,一切发展源泉才能充分涌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改革从来不是浪漫主义的“锦上绣花”,而是一场现实主义的“开道破浪”。

  其三,“民”的力量。

  改革,源于民,依靠民,更是为了民。41年前的龙港如此,今天的龙港亦秉持和践行这一金标准。

  以公共服务供给为例,龙港变“政府包揽”为“社会参与”、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办事”,走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共治”的新路子,实现“小政府”提供“大服务”。

  又以民生事业发展为例,龙港推动医共体、教共体、养共体、文共体等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加快向“全域均衡、全龄友好、全民共享”城市蝶变。

  “民”字的背后是创新的不竭动力,发轫民间、源于民间、奔涌于民间的万千活力,汇聚的就是改革的强大力量。

  立足“民”字,龙港的改革课题也需见小见微:深化“小切口、大撬动”改革攻坚,用民生小切口释放改革红利。

  从过去到现在,龙港是一种现象,是万马奔腾的中国改革中的一道风景、一个先锋。从现在到未来,龙港也应成为一种启悟,以更深更远的改革,求索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亦求索一座新生城市的成长。

监制:阮周琳|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