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一封致全市人民的公开信,向全市人民公开征集202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民”字分量几何

王丹容2024-10-12 20:11:00

  一封来信,在这个秋天,如约而至。

  信的内容,是市长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征求下一年度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意见建议。

  这封信的背后,是浙江办了20年的大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在温州,正是这种年复一年的坚持,办成了许多百姓关注的许多操心事、烦心事,回应了百姓“水涨船高”的民生关切。

  从“明眸皓齿”到“温馨教室”,从“放心食安”到“居家养老”,从“避灾安置”到“交通治堵”……一件件实事,于细微之处,于接力之中,如基石般铺就城市里温暖而无形的风景。

  20年间,百姓需求如螺旋式般“浮”上来,政府实事如钉钉子般 “落”下去彼此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城市发展“大图景”与百姓生活“小确幸”的相互辉映。从中可以掂出一个“民”字的几多分量。

  分量之中,有民声之切。

  为民办实事,是“呼”与“应”、“应”与“为”之间的互动。

  纵观20年民生实事项目,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民意的征集与民声的汇聚中,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从而把每年的实事项目精准落在群众的“痛处”和“难处”。

  以2024年的实事项目为例,温州于2023年10月首次以市长名义向全市人民致公开信,1个多月时间里共征集1000余条意见建议,创下历年新高,最终票选产生儿童友好、交通畅行、就业帮扶等十方面民生实事。

  又以“明眸皓齿”工程为例,连续六年被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于全市110多万中小学生13次近视普查的抽丝剥茧中,梳理出最为紧要的核心关切,统筹考虑点与面、短期与长远逐步深入、逐项扩面,久久为功、绵绵发力。

  从中可以看到,民生实事项目,来源于群众真实的诉求和声音,秉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其确定、推进和落实,讲究的是稳扎稳打的持续迭代进阶,是民声的“落地有声”。

  赵用 摄

  分量之中,有民主之力。

  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是怎么选出来的?按照“补短板、惠民生”的要求,经过认真梳理、研究论证和严格审议后,最终由市人大代表票决产生。

  一言以蔽之,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百姓评。这正是中国式民主的生动体现。

  民生实事,通过“开放式”征集、“票决制”实施、“闭环化”落实,让群众和人大代表充分参与到项目征集、筛选、论证、监督、评价等全部环节,真正精准把“百姓盼的”变成“政府干的”。这一过程也充分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谛: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分量之中,有民心之重。

  自征集2025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公开信发布以来,各种各样的民生期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许愿池”里,大家希望自己的心声可以被看见听到、落地生花。

  这份关注的背后,是民生期待,更是民心所向。

  诚如所言,绝大部分群众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等身边具体事。民生实事办得实不实,百姓心中从来都有一杆秤。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温州坚持把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保障民生实事,确保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

  与此同时,以“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之势,合力攻坚民生实事。截至8月底,2024年度十方面52项民生实事项目,平均“进度条”已拉到95%,其中21项已提早完成。

  “尽力”与“量力”,为的是托起稳稳的幸福;“初心”与“恒心”,换来的则是沉甸甸的民心。

  20年,浸润无声,却是最长情的陪伴。

监制:阮周琳|编辑:鲍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