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当瓯越之衔,负山海之隘…… 文武并重的温州古城曾遍布军事重地

当瓯越之衔,负山海之隘…… 文武并重的温州古城曾遍布军事重地

2024-11-08 09:18:20

  乾隆年间地图中标注的大教场与旧教场

 

  1877年《温州府城图》局部

  温州网讯 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不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点,更是过往的印记。

  “前营后营四面花马兵营镇宁将军镇台外教场练兵护国;府学县学百里文书学院登选举人兴文里书堂招贤育英。”有人曾以温州城街巷路名做了一副趣对,可见曾经的温州古城文武并重。

  翻开清代老地图,可以看到各类兵营、教场星罗棋布于温州古城内,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它们不仅是温州军事力量的集中展现,更是温州人民保卫家园的坚强后盾。

  兵营分布在古城各处

  在离朔门古港遗址不远的地方,有一条街名为屯前,因清朝时位于旧左营守备署之前而得名,意为屯兵之所。屯前街东起解放街,西至信河街,从老地图上看,屯前街与永清门临近,大致与北埠的古城墙平行。

  清光绪八年(1882)《城池坊巷图》显示,温州古城内还分布着城守营,镇标中军中营、左营、右营等兵营。城守营都司署在谯楼北,守备署在蛟翔巷;镇标中军中营游击署在八字桥,守备署在简讼坊;左营游击署在竹马坊(九曲巷),守备署在屯前;右营游击署在府城隍庙西,守备署在大士门。

  清朝廷把汉兵称为绿旗兵或绿营兵,绿营兵的最高组织称“标”。由省总督统辖的称“督标”,巡抚统辖的称“抚标”,提督统辖的称“提标”,总兵统辖的称“镇标”。清朝在浙江设总兵五人,分设在温州镇、定海镇、海门镇、处州镇、衢州镇。温州镇的位置在墨池坊的东面,“大街墨池坊二百五十步,温州总镇署东刘公祠、马王庙、吴公祠、箭道”。

  城守营守备署的对面是放生池,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崇佛者会购买鱼鳖虾蟹等物至此“放生”。放生河畔有一处名叫笛楼的建筑,笛楼又称“敌楼”,清康熙年间建,用以“瞰敌”。也有一种说法是,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派兵围攻温州城,教授刘士英为御敌所建。道光初年再建时,邑人陈遇春取“长笛一声人倚楼”之意,将其改名为“笛楼”。笛楼地势高爽,一度成为温州城一处观景胜处。

  温州古城的地名中,与兵营有关的还有兵营巷、花木营巷、四面营、中府前等。兵营巷在永宁巷附近,相传清代巷中有驻军兵营。花木营巷,因清代有镇台衙门的马营在此而得名。四面营,因古时四面皆兵营。中府前,清镇标中军游击署驻此。

  教场供军队练兵习武

  军队必须有练兵习武的地方,古时这类场所通常被称之为演武场,也称教场。温州的大教场最早设立于府治西边。明嘉靖年间,温州知府洪垣将大教场迁至镇海门外。清雍正年间,镇海门外教场因瓯江潮水泛滥被冲毁,随后改迁到迎恩门外广化厢,即后来的教场头。

  此外,城中还有多处教场,如小教场在城内东山下,城守营教场在都司署东,守备教场在蛟翔巷。蛟翔巷在明代称为仁济坊,因清代城守营守备教场设于此而改为教场巷,后谐音改为蛟翔巷。

  蛟翔巷教场边有箭道,是旧时官府所设练习射箭的地方。1877年《温州府城图》中标注了多处箭道,基本位于兵营附近。1910年,温州府学堂为扩大面积,划购前清城守备营演武厅旧址(箭道),增辟为操场,即外操场。

  礼、乐、射、御、书、数。射箭是古代士人需要掌握的六艺之一。早在南朝宋时期,永嘉郡守谢灵运建造西射堂,供士子们练习射礼。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西射堂在州治西南二里,净光山下,灵运建,暇则鸣琴其中。”旧时西射堂里有射圃,中有堂屋三间,加以两庑,是历代府县官员习武骑射之地,也是休闲之所。

  晚出西射堂

  谢灵运

  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

  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

  羁雌恋旧侣,迷鸟怀故林。

  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抚镜华缁鬓,揽带缓促衿。

  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

  温州地区历来为兵家所重

  温州“当瓯越之衔,负山海之隘”,历来为兵家所重。南宋定都临安后,位于两浙路东南沿海的温州成为防海水军屯驻的地方。但由于温州海疆辽阔,防倭非常困难。明朝时期,倭寇频频侵扰温州,从明洪武二年(1369)至崇祯五年(1632),史籍记载的倭寇侵温事件多达33次。明朝政府为了防御倭寇的骚扰,曾命温州等地造海船六百六十艘,旋命改造多橹快船备用。

  明代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防区在一府之内设所,一府以上设卫,归属都指挥使管辖。温州地区则建置了温州、磐石、金乡三个卫。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各卫所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战船加强海防。

  王叔果在《温州卫所及海防官制说》里指出,温州的卫所设在“民居稍屯集之处”是不合理的,造成的后果是“及嘉靖甲寅、乙卯岁(1554—1555年),寇突起海上,官兵一无所用沿海卫所城池,相去要隘颇远,一时号召不前。”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扰浙东沿海,明朝廷为抗倭下令整顿兵备。嘉靖二十六年(1547),设立温处兵巡道,建道署于温州。嘉靖三十年(1551),兵巡道建署在城西南隅校士馆(民间称考棚,在今蝉街温八中一带)。清康熙年间,清廷改兵巡道为分巡道,温处分巡道(后期改称温处兵备道,俗称温处道),辖温州、处州(今丽水地区)二府,治所设在温州。

  清顺治十三年(1656),经制额设温州镇总兵官(隶浙江总督),驻扎府城,辖乐清、瑞安、平阳、大荆、磐石、玉环各协营,巡防海疆要地。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当瓯越之衔,负山海之隘……

  文武并重的温州古城曾遍布军事重地

  连佳佳/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