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字千金: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字敬畏

一字千金: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字敬畏

2025-05-12 09:08:00 郑锦春

  南朝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提出的"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恰似一柄穿越千年的文化量尺。当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探索文化创新路径时,这种"守正出新"的智慧依然振聋发聩——真正的文化传承应是扎根历史土壤的创造性转化,而非浮光掠影的解构戏说。

  语言文字作为文明基因的载体,其精准性关乎文化命脉。作家王蒙曾痛陈当代语言乱象:媒体将"漫说"误作"慢说",公众混淆"不胫而走""不翼而飞"。这种集体性的语言失范,正在悄然瓦解传统文化的根基。当杭州连横纪念馆将"止足"误书为"知足";平阳苏步青故居错将"高密""高适"、“擅”作“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工整对仗的形式美,更是文化密码的深层联结。

  杭州玛瑙寺连横纪念馆引用的楹联,是南宋权臣幕僚、文化人物廖药洲“门联",“喜有宽闲为小隐,粗将止足报明时。”其核心意思是围绕“小隐”与“明时”展开,体现文人隐逸情怀与时代责任感。考诸引用之误,将“止足""知足",实为双重损伤。从对仗格律观之,止足"(仄仄)与"宽闲"(平平)本构成声律呼应;"知足"(平仄)不仅只是“满足现状”的单向表达,而且打破音韵平衡;自思想内涵论,廖药洲借"止足"暗讽理学桎梏的批判锋芒,在误写中消弭殆尽。

  苏步青故居引用了黎元洪为康有为六十寿辰所作的寿联,“上寿伏生传绝学,通经高密擅名家”,意思是以伏生、郑玄典故,来表达对苏老高寿的祝愿,颂扬苏老学术、事业的卓越成就与贡献。然而联语之讹令人扼腕:伏生、高密郑玄系《尚书》学传承关键人物,乃经学宗师,而"高适"却是唐代边塞诗人,与经学无关;"""",使"精于经学"沦为"陨落名家",这种历史人物与学术脉络的错置,造成对仗结构的破坏,学术意涵的扭曲,堪称文化记忆的致命伤。

  楹联作为浓缩的文明芯片,每个字符都是多重文化符码的交织。《楹联格律》强调"一字千金"并非虚言——"止足"源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承载着节制欲望的处世哲学;"高密"作为地理代称,凝结着汉代经学的传承谱系。这些看似细微的误写,实则是文化基因的突变,导致经典语境断裂、历史记忆失真。

  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警觉""敏感"应是基本素养。自2006 "文化遗产日"设立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真正的保护不在于兴建多少纪念馆,而在于对每个文化细节的敬畏之心。当我们在连横纪念馆感受两岸文脉交融时,在苏步青故居追慕数学宗师风采时,那些被误写的文字,就像名画上的墨渍,提醒着我们文化传承的庄严使命。

  校正错字易,重建敬畏难。从刘勰的"文心"到当代的"非遗",文化传承的本质始终是对历史真实的虔诚守护。唯有让每个"酌奇""玩华"都经得起文献考据与学术推敲,让每处细节都闪耀着考据学的严谨光芒,方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真正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一字千金"给予我们的终极启示:在文明传承的长河中,每个字符都是不容轻慢的文化信使。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何文洁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