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搭建浙南音乐文化数据库 收录“温州好声音”
核心提示:
陈克秀教授(右二)前年在平阳进行田野调查,收录当地畲族民歌。吴浩琼/摄
温州网讯 “你无法用语言形容温州的民间文化积淀有多么深厚,当你走向田野,才能够意识到有多么震撼和丰盛。”温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克秀凝视着研究室书柜里的50多盒珍贵的研究录像带感慨道。过去4年里,温大音乐学院的研究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倾力搭建浙南区域音乐文化数据库,下乡开展田野调查,拍摄400多张图片和100多个小时影像,编撰120余万字文稿,数字化保存本土音乐文化。
搭建数据库打造温州形象名片
“浙南区域音乐文化数据库”是温州大学服务地方的一个具体体现。借2009年温州大学推进各学院进行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机缘,陈克秀教授与音乐学院书记刘青松、副院长李杰鹏、王文韬等多位学院领导以及教职人员组成一个团队,申请并于2010年1月25日正式启动这一项目,普查收集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八市十七县的民歌、民舞、民间器乐、曲艺、戏曲和仪式音乐,以文字、曲谱、图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收录。当时即以“填补空白、引领科研、飨赉学人、回馈社会、面向世界”为宗旨。
课题组认为,此前对这方面的收录相对较为分散,希望在前人的基础上,搭建一个系统、完整、专业、高规格的浙南传统音乐文化的数据库。弘扬温州的软实力,使其成为温州的一张形象名片。
团队负责人陈克秀教授年过6旬,来自山西,原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就职,2002年来到温州大学(原温州师范学院)任教。
民间艺人年纪大了,如果技艺失传就太可惜了
“浙南区域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主要分为资料收集、田野工作、数据收录三个部分,从前期到后期的每个环节都要求以统一的高标准来完成。为此,陈克秀教授及其团队专门编写了《浙南区域音乐文化数据库编修体例》,包括数据库录入、文本撰写、摄影、录像等规格要求,和各类艺术形式的录入范例,并特意对研究生进行了各方面的培训。每收录一个曲牌做词条,要标明来源出处、演奏者、曲谱、音阶、节拍、音调,如有资源就进行录音录像,再翻译歌词、分析旋律走向、演绎风格等。对于特殊乐器,要进行测音、拍照、绘图。对于现存的民间音乐,要尽力做到全面、完整的收集、整理。
由于浙南区域音乐文化蕴藏过于深厚,故田野和案头工作十分巨大,李杰鹏副院长说:“如果按照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资料来看,仅录像最少还需要200小时。这经常使得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浙南民间音乐文化丰富,忧的是我们的经费不足,人手不够。”四年来,整个项目团队成员投入了大量工作外的时间,从事研究。陈克秀教授介绍,为了配合民间歌手与民间各种活动的时间,他们经常是调课下乡做田野工作,早就分不清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最早要从凌晨2时就开始采集资料。他说:“我们从田野录像、录音,到回来整理、编辑这些材料,都缺乏人手。仅目前上百万字的提要,不要说修改,就是看一次也需要不少时间!”但他说这工作令人“欲罢不能”。
“现在着急的是,许多民间艺人、歌手年纪都大了,如果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且没有记录就太可惜了!”
期待更多有心人的支持和关注
就目前来看团队人员不稳定,五六个人面对这样的工作量人手不足。另外,经费不足、对外联系不够、下乡衔接常没有对口单位等问题也给数据库建设的进度造成了一定困扰。
近日,市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倪考梦在调研时得知此事,在微博上发帖:“发现一位陈姓老教授(陈克秀)经过多年田野调查……搭建起浙南传统音乐数据库来,非常令人敬佩……整理与保护温州传统文化资源,仅靠一位热爱温州、献身自我的山西老音乐人是远远不够的。”
这引得许多网友转发并留言,纷纷表示敬佩与支持。网友“如沐厦风”说:“我是读戏曲专业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是做温州地方戏曲调查研究,也有自己调查收集整理的材料。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出一份力。”网友“老马样板”留言:“走下去采风,真心不容易!向实干的教授致敬!”
市文联副主席邹跃飞说:“搭建这样一个数据库,绝对是浙南、温州音乐界、文化界的大喜事,填补了温州传统音乐文化在综合性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如若能顺利完成,将给现在和将来的资料索取研究、音乐创作带来极大便利,有利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呼吁,更多的有心人支持和关注这个项目。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