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地方政府举债招商隐患:税收未达预期财政压力大

地方政府举债招商隐患:税收未达预期财政压力大

《瞭望》新闻周刊 2014-07-26 13:56:10

  “做饭财政”没实现,“吃饭财政”难维持

  负债完善基础设施,大规模招商引资,近年在各地催生了一派繁荣景象。但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受经济周期性调整影响,政府花大价钱引进的很多项目税收远未达预期,财政却面临着很大压力。

  在中部一个经济发达县主干道边,坐落着国内一家著名企业产业园。这个项目占地几百亩,县政府曾为此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建设之初,企业方面表示将投入200亿元,地方政府预估,项目2013年投产后当期就能形成每年10亿元的税收。但如今每年税收贡献仅为1亿元左右。

  在中部另外一个地级市,当地政府与上述企业的“战略合作”也出了状况。这家企业承诺在当地一个经济开发区投巨资,每年税收可达几亿元。但地方政府投入大量公共资源后,企业仅投资几亿元,项目每年带来的税收仅有几千万元。而作为当初投资先决条件之一,这家企业以30万元一亩的超低价从这个市拿到的一块240亩市内黄金地段开发楼盘,一期二期卖得很红火,赚了不少钱。

  与上述地方减收相比,有的城市还搞倒贴。2011年至2013年,中部一个地级市直接补贴当地一家上市公司,补贴额从几千万元增长到近2亿元,这家公司竟然靠着政府补贴,连年逃脱了“ST”命运。

  辽宁一个沿海乡镇,5年前征了三个村7000多亩地建设工业园区,然而5年过去这里没有招来一个像样的企业,当地群众也迟迟拿不到全额征地款。

  西部一个贫困县政府负债规模已达20亿元,但下血本引进的项目财政贡献微乎其微。当地有干部说:“‘做饭财政’没实现,‘吃饭财政’难维持。”

  中部一个省级园区负责人给本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园区土地征拆加上基础设施投入成本达每亩70万元左右,而如今产生的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只能勉强达到3万元左右水平。如此,财政投入需要几十年才能收回投资。而今年以来土地市场深度低迷,全区原计划全年实现10亿元的土地出让收入,但上半年仅实现了不到5000万元。如今园区财政负债每年付利息就需要6亿左右,今年需要举债40亿至70亿元,其中有十多亿元属于“借新还旧”。园区负责人坦言,这种情况若任其发展,资金断链、债务违约的风险很大。

  政策“输血”、提质“造血”、博弈“活血”

  多位干部和专家认为,当前一些地方负债招商引发的财政困难,既受经济环境影响,也存在发展思路、产业规划和财税体制等方面深层次的原因,应从宏观和微观多层面入手来应对。

  首先,通过财税改革“输血”。

  多位受访地方政府负责人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求高。但地方政府获得的上级财政支持,往往只占建设总投资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少;而花大价钱引入企业,产生的税收又有将近七成要上缴国家和省级财政;由此产生的刚性缺口,地方政府只有通过负债来解决。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认为,深化分税制改革是地方债务脱困路径。多位专家建议,应按照财权事权相匹配原则,适当上移部分事权与支出责任,适当提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共享税地方政府的比例,释放部分财力到县市区政府。

  其次,引导提质升级“造血”。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等专家认为,地方负债主要用于服务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建设而非一般性支出。未来方向应是培育较高质量的资产,包括升值后土地及优质国有资产。

  受访专家建议,在实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逐步形成保障债务偿还的良性运转机制。建议要引导各地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强化科学规划和定位,通过合理划分功能定位避免恶性竞争,通过引导和促进产城融合来形成优质资产,提高地方财政“造血”能力。

  三是,提高博弈技巧“活血”。

  多地受访干部认为,在当前市场化背景下,政府必须提高与市场“博弈”的技巧来盘活存量。建议引导各地在法律框架体系内,对停产、半停产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引导企业对闲置厂房等存量资产进行分类利用;引导建而不产或低产的落后项目进行转让、更新;对享受公共财政资源的企业实行严格的税收产出考核机制,对达不到合理产出效益的企业,要通过法律手段以现金、股份、债权等形式为公共投入争权益;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减轻政府直接债务负担。(记者冯雷苏晓洲刘军杜放王圣志沈翀叶前李斌)

首页  上一页  [1]  [2]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