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早先少年时 一生只为一件事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早先少年时 一生只为一件事

温州网–温州日报 2015-05-04 06:29:19
近两年,我市启动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的修缮工作,因其前身是濂昌钱庄,拟在此修建金融史展览馆,但具体用途尚无定论。

  位于市区东门康乐坊280号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李岳松摄

  从年少便养成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一直被林绵带到了老年。赵用摄

  永嘉战青团筹备处——九山河畔的籀园小洋房,今辟为温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李岳松摄

  抗战遗迹: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位于市区康乐坊280号。

  相关历史:

  现保留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战青团”)旧址,原为周华国开办的濂昌钱庄,后售予亚细亚煤油公司。1937年10月,战青团设办公地于该楼,并以此为中心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影响极大。

  在市区康乐坊,满街的五金小店铺间,一座白色的欧式巴洛克风格的三层小楼显得尤为突兀。楼顶招展的红旗,和建筑物上硕大的五角星,显示出这座小楼曾经历过的峥嵘岁月。时光倒流78年,或可听见楼上传出的振臂高呼、奋笔疾书,一群群意气风发的青年,在烽火连绵的年代,在家国危亡的时刻,发出属于他们的声音。

  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战火绵延,“八·一三”事变后,温州的爱国进步青年再也坐不住了。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九山河畔籀园图书馆,筹备组织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的计划开始酝酿。1937年8月21日,战青团在温州中学附属小学正式成立。彼时的战青团以原温州中学“烽火读书会”的会员和“一二·九”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还吸收了原在北京、山东、上海和日本各大专学校读书回乡的进步学生。刚建时有团员50多人,他们中大部分是高中生。从筹备开始,战青团就通过出墙报、印传单、编画刊、办刊物、绘制大型宣传画、办画展、设立书报阅览室、开展街头演讲、歌咏、戏剧公演等多种形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据市文保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战青团在我市多地办过公,开展过活动,留有不少遗迹,但属康乐坊的这座三层小白楼保存最为完好。战青团成立不久,迁入五马街抗敌后援会二楼原中国银行旧址办公,而歌咏练习、戏剧排演及团员集会等,仍借用温州中学附属小学场所;1937年10月上旬迁到墨池坊布业公所。

  随着团员激增,于10月下旬借康乐坊280号濂昌钱庄楼房办公。在这里,战青团发展很快。2005年8月,这一遗迹被公布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两年,我市启动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的修缮工作,因其前身是濂昌钱庄,拟在此修建金融史展览馆,但具体用途尚无定论。

  戏剧公演成战青团宣传抗日救亡最强音

  对话人物:林绵,94岁

  人物身份: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团员,其先夫马骅是战青团骨干干事。

  百里坊口的老榕树犹在,见证着温州城历史的更迭。94岁的林绵老人如今仍住在百里坊口的老居民区,深居简出,但是精神矍铄,一谈起年轻时的那些往事,话匣子就收不拢。

  1937年,读初一的林绵在家写英文作业。突然,寄住在家中的一位哥哥拍了下她的脑袋,“你还在读英语?是准备当洋奴吗?日本人都要打过来了!”

  这位拍了她脑袋的哥哥,是她姐姐林敏的朋友,也是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的主要发起人胡景瑊。

  “马骅和胡景瑊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同学,友情笃深,那时候他俩、我姐还有很多温州的进步青年,经常在我家的院子里,商量着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也正是在这些进步青年的感召下,林绵加入了战青团,且在初二时就去了皖南新四军,并与马骅缔结了生死与共的旷世情缘。

  在当时,像温州中学、温州二中、瓯海中学等都有不少的爱国进步青年。1935年“一二·九”运动发生后,胡景瑊和马骅等人就曾带领温州学生罢课游行,要求拆毁“东洋堂”,抵制日货。但当时的国民政府比较软弱,校长得知此事,一度跪求学生“不要闹事”。

  这批青年学生都是后来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的主力。戏剧公演是战青团做抗日救亡宣传的主要形式,“五马街中央大戏院(如今的大众电影院附近),便是当年戏剧表演的重要阵地”,林绵还记得当时战青团演话剧时的盛况,“几乎场场爆满,可见那时话剧在温州的盛行。起初的观众是青年学生,后来很多群众都来观看。”

  剧目《卢沟桥之战》《放下你的鞭子》《暴风雨前后》《妇女进行曲》《古城的怒吼》等,屡演不衰。大戏院主人许漱玉,将戏院无偿借给战青团演出长达半年之久。

  “那时,马骅在战青团负责青年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也是戏剧的主演。我在学校里负责出些抗战宣传的墙报。”在林绵的记忆里,校方对于学生的这些爱国举动,并不很支持,经常被老师叫去训话是难免的事。尽管如此,这些进步青年还是试图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希冀为国家做点什么。暑假时,林绵还和谷超英、陈秀兰等十几位同学一起,组织义务政治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动员宣传,就连晚上都不停歇。那时,她不过是个初二学生。

  八十载光阴荏苒。从年少便养成的关注国家大事的习惯,一直被林绵带到了老年,她最爱看报纸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报道,“这几年眼睛不好了,看书时字太小的都看不下去了。我以前字写得不错,现在连签收个快递需要签名都落不了笔了,我就给快递员画个圈。”

  浙南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抗日救亡团体

  对话人物:李岳松,生于1957年

  人物身份: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从成立到被解散,不过一年的时间。但是,战青团无疑是当时浙南地区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抗日救亡团体。它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温州精神的显现。”李岳松从事温州党史研究20多年,对战青团的评价甚高。

  2009年,浙江省启动全省范围内的党史胜迹普查工作;2010年,国家启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作为鹿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唯一一个在编的工作人员,李岳松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鹿城区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并于2013年编辑出版《鹿城革命遗址图志》,让鹿城区的革命遗址得以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旧址”即是其中重要的章节。

  “影响之广在于,在其推动下,乐清、泰顺、瑞安、平阳等地的青年抗日团体相继成立;规模之大,到1938年夏,永嘉战青团全盛时期,团员发展到8500多人,其中在农村建立了10个分团,48个支团。”在李岳松看来,战青团的发展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共合作,全民抗日。而它的被解散,也正是因为国共合作遭到反动势力和顽固分子的破坏。1938年底,国民党温台防守司令部正式下令解散战青团,并派兵趁势以武力解散战青团,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总团就此结束。

  岁月作证。战青团虽仅存一年,但在战青团的革命熔炉里,炼就的一批温州青年干将,为以后国家的发展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胡景瑊后成为温州市人民政府第一任市长,1972年,调任温州市委书记;马骅历任《浙江日报》副刊主编、温州中学副校长、浙江师范学院现代文选及习作教研室主任、杭州大学中文系写作教研室主任、温州市文联第一届主席等职,一生始终有所追求;谷超英,后任职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其弟谷超豪的革命思想深受他的启发;胡今虚,直至离世前的几年,仍然行走在市、区文史研究或宣传部门间,参与指导抢救温州文史资料的工作……

  近年来,李岳松试图寻找那一段历史的亲历者,除了勤于记录一些常有交往的老同志们的口述,更多的参与者正在时间的流逝中离去。“前几年我也想采访马骅,可是还没来得及采访,马老就突然病重了”,李岳松遗憾地说,“这些人的离去,也一同带走了那些来不及被记录的历史”。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林振将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