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商有话说谈“温州模式”再出发
在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温州模式”还有什么样的生命力?“温州模式”的核心与当下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着很多契合,而新时期温州商人又该做出怎样的创新?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温州商人该如何搭上“互联网+”的风口?温州商人能给“温州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案例和样本吗?所有这些,一直前行的温州商人有话说。
南存辉:“三创”精神,“温州模式”的内涵
按照我的理解,“温州模式”的内涵应该是勇于创业、大胆创造、不断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动态、与时俱进的状态。当前,温州商人要找准产业发展定位,调动最具活力的温州人的资源优势,抓住温州发展的新机遇,创造温州发展的新优势,这需要一种精神。“温州模式”最充分的体现,就是人的创业、创造、创新的“三创”精神。
王振滔:处处敢为人先的温商应迎头赶上
“温州模式”的生命力是“积极识变、主动应变、勇于改变”。不管是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温州精神”是“温州模式”永葆生机的最大源动力。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好温州人“勇闯天下,吃苦耐劳,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步伐,抢抓机遇,不断做大做强。
周成建:温商需要拥抱互联网
温商起因于全民创业的基因和文化,但温商不能再局限于此。全民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扁平化,温商应更多思考如何整合更多的品牌和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必须重视和借助更与时俱进的商业工具,让创新和创业成本和风险更低。“温州模式”的关键优势在于温商的创新精神和对资源的有效调动。“温州模式”的发展方向,在于如何充分调动温商对于创业创新的热情和资源。
征集历史照片“温州模式”网上展馆项目启动
2015年是“温州模式”提出的30周年,由温州市工商联联合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网联合推出的“温州模式”网上展馆专题网站开始前期的筹建工作。为了更好的挖掘、搜集宝贵的历史资料,丰富网上展馆的“藏品”,真实、全面的反映“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特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模式”发展的历史资料(含图片、文献、视频音像资料)。
一、征集内容
反映“温州模式”历史的重要事件、活动、人物的图片、手稿(信函)批示、文件、录音、视频和其他历史资料。
二、提供史料的基本要求及说明
1、征集时间筹建期征集从即日起开始到2015年8月15日止。“温州模式”网上展馆开通后可通过在线征集。
2、作品为1978-2014年拍摄,照片格式为JPG,数量不限,纸质版和电子版(老照片翻拍或扫描件)均可;黑白、彩色均可,如能有新旧对比的照片则更佳。
3、主题鲜明,需附上文字说明,包括拍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故事等。提交照片同时需留下详细的个人信息,包括作者姓名、联系方式等内容。
4、所送照片不得做添、删等修改,保持真实性。照片所涉及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法律责任由作者(供稿者)自负。
三、参与方式
1、邮箱发送:1192364865@qq.com
2、直接邮寄
浙江省温州市公园路111号新媒体大厦(原温州大酒店)温州网612室
邮政编码:325000
联系人:杨丽
3、咨询电话:0577—56686642杨丽
陈一新:“温州模式”的5个字启示
一是做“闯”字文章。“温州模式”就是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冲破姓“资”姓“社”争论的实践中顽强成长起来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这是温州赢得先发性发展优势的关键。
二是做“民”字文章。温州人是温州改革的主体,是温州发展的主力。“温州模式”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把温州人自身变成了资源。
三是做“创”字文章。“温州模式”的成功,既植根于大众创业,也植根于万众创新,充分调动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热情,使温州发展拥有最深厚的动力源泉。
四是做“商”字文章。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是“温州模式”诞生的关键。不搞市场经济,就没有民营经济。正是温州率先发展市场经济,使人们看到了市场的力量,看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五是做“放”字文章。“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政府放手发展、规范引导密不可分。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的协调配合,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温州模式”是历史的,但又是现实的。“温州模式”所凝结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温州模式”30年澎湃推专题 探讨温州改革价值
昨天,澎湃新闻推出一组名为“温州模式30年”的专题报道。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副社长胡宏伟说,推出这组报道,正值“温州模式”30周年之际,除了回望历史,更重在探讨“温州模式”对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意义。
胡宏伟认为,任何模式都存在问题,温州模式也不例外,但是它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改革很有启发。
横空出世《解放日报》头版头条赞“温州模式”
1985年4月中旬,时任《解放日报》国内新闻部主任的张也平,带着记者桑晋泉来到温州,想要报道温州对外开放的面貌。
从瑞安塘下到苍南宜山再到乐清柳市,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生产的那股热情、农村中那种蓬蓬勃勃的市场经济的活力,令他们十分震惊。
“温州人所做的一切,在当时无一不是闯入‘禁区’。我们决定也闯一闯‘禁区’,把它报道出来。”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公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自此,“温州模式”不仅成为打开温州这个创造了无数改革奇迹的“潘多拉盒”的“钥匙”,更是解读与剖析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全民富裕为最终诉求的中国改革的最典型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曾指出:“温州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多项改革的‘试验区’,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是个能出经验、出好经验的地方。”他要求:“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总结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为全国作示范。”
“温州模式”是什么本质是民本经济
4个内涵
遵循“温州模式”形成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温州模式”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
4个符合
“温州模式”是历史的,但又是现实的。“温州模式”作为改革的产物,判断其是否具有生命力,符不符合改革方向,当前关键要看符不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温州模式”的本质,完全符合中央《决定》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求。
●“温州模式”的精髓,完全符合中央《决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要求。
●“温州模式”的基石,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温州模式”的政府治理,完全符合《决定》突出强调,“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要求。
大众创业底层民众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创业
温州人群体性成功创富或始于1977年。这一年中国恢复高考,温州苍南县金乡人却看到了商机:全国上百所大学招新生,要多少校徽,有多少利润!临近开学,金乡人涌入一所所高校校长办公室,胸前如勋章般挂满了各式校徽。拿到订单后,金乡镇众多家庭小作坊硬是敲打出了100多万元的校徽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一半。
苍南县金乡徽章厂的生产车间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使人口仍不能随意流动,而在温州636万户籍人口中,竟有超过200万人在外经商或靠手艺谋生。1982年,温州10万在外购销员靠低价贩运倒卖赚得钵满盆满,成为温州的先富群体。因最早掌握商业信息,温州形成了以商带工局面,以购销员订单为纽带,带动家庭工业迅速崛起,小商品拓展出大市场。1980年代的最初几年,温州已崛起了10大专业市场,其背后,是温州400余家各类商品市场或产销基地。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而同年1月浙江召开首次家庭工业座谈会,统计至上年底,全省从事家庭工业和联户企业的总人数为60多万。可见温州创业者之众以及创富之活力。
喷薄而起的大众创富“人民战争”背后,温州也迎来了统计学意义上的第一次金钱大爆发。
据当时官方调查,1986年温州有专业户10.6万户,户均年收入3800元。“东方最大的纽扣市场”永嘉县桥头镇5000余农户中,万元户达4200多户。对10余万购销员的抽样调查显示,年收入万元以上的约为1/3。在全市各著名产销基地,已出现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以上的财富拥有者。
敢为人先没文化却敢带着脱贫致富的胆气创业
今年“胡润百富”发布的“全球最具影响力温商”前十强中,有9人出生于1951年~1969年,8人出生贫寒,他们的青少年正处于温州最穷困不堪的时期,他们绝大部分来自温州农村的贫困家庭。迫于生计,他们中绝大部分10多岁就开始辍学谋生,历经大浪淘沙,终成亿万富豪。典型如南存辉,13岁时因父亲在田间劳作时被砸伤卧床,南存辉为承担养育弟妹的家庭重担,辍学当起小鞋匠;邱光和14岁辍学谋生,王均瑶16岁外出跟着亲戚卖不干胶……
南存辉
温州人发迹之初,文化程度普遍极低,因此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军团中起点最低的一群创业者。没有文化就敢于带着脱贫致富的浑身胆气创业,一直是温州人“敢为人先”的写照,也成为贫困之于温州留下的痕迹。
因此当贫寒出身的南存辉们作为财富榜样崛起时,他们收获的必定不是仇视,而是由衷的羡慕与钦佩,进而成为学习的榜样。2001年3月,《温州晚报》推出“谁是温州青年的偶像”大型调查,南存辉跻身包括雷锋、张艺谋在内的10位当选者之列,评语是:“中国新兴民营企业的代言人、温州人奋斗发家史的缩影”。
温州人急欲填饱肚子的原始冲动,以及极力摆脱贫困的朴素追求,无疑是创造“温州模式”奇迹的最强原动力。
“温州不死”改革语境下最为坚韧的姿态
自“温州模式”见诸媒体之后,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模式”成为大开放的先锋,而改革则以地处江浙的“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花开两朵。在这当代中国邓氏改革的三大底层突破的示范力量中,尤以“温州模式”的横空出世最为异端。
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让相恋的人离心,也可以令相濡以沫的老者阴阳两隔。
30年足够长,“看资本主义到温州去”、“假冒伪劣的温床”、“温州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蒙老师”、“中国最盛产老板的地方”、“温州炒房团”等等,都成为过形容温州与温州人的前缀。
真真假假、香香臭臭、黑黑白白,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没有一座城市能如同温州那样,总是以中国改革语境下最为坚韧的姿态,让人刻骨铭心、挥之不去。
“温州经济的发展,基础是民众。参与者广泛,就注定了悲欢离合。失败者都是‘不死鸟’,这群人的成功就成了必然。”
“不死鸟”的温州故事一:首富叶文贵
在30年前,温州的首富是一位精瘦干练、长相很乡土的苍南县金乡镇名叫叶文贵的男人。
作为金乡最早掘出了第一桶金子的人,叶文贵脑子鬼灵,有一手电工绝活。有点本事,又有了政策机会,就坐不住了。1980年起,他先后办了轧铝厂、高频机厂、压延薄膜厂、微机仪器厂、铅泊厂,办一个火一个,迅速积累的家财至少上千万元。地方政府也注意上了他,他被县政府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
后来,领导有了批示。再后来,叶文贵被悄悄免职。
叶文贵有自己更雄心勃勃的理想和抱负,他要造汽车,而且是几十年后都够时髦的电动轿车。
1980年代末,他停下手中全部的生意,闭门谢客,一心一意做起了“中国农民的轿车梦”。
几年后,叶文贵的电动轿车真的动起来了,充一夜电能跑上百十公里呐。崎岖的乡间山路上,电动轿车象小马驹似地颠着。叶文贵的心也随之激动地狂跳。
叶文贵的电动车实验
然而,这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将以悲剧结尾的故事。电动轿车从梦想到商品,需要更完善的技术、更巨额的资金。叶文贵不得不四处奔走。但作为一位太过超前的农民企业家,他的声音是微弱的。
十年后,在金乡街角的一家酒馆,两瓶“酒鬼酒”入肚,叶文贵慷慨话当年。他用穿着破旧皮鞋的脚用力地跺着地板:“这家酒店原本都是我的产业。为了造车筹钱,卖了。”
他喃喃自语:“只要再有2000万,我一定让我的电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起来!”
此刻,叶文贵的眼角分明放射着永不言败的光芒。
造车的叶文贵是彪悍且诗意的。
他是温州人浪漫务实主义的一个强烈侧影。
“不死鸟”的温州故事二:“男人”王荣森
王荣森其实不是男人。
王荣森
她原名王月香,温州最穷的文成县山村的普通女子,小学文化。在温州卖过皮鞋,后来和丈夫一起跑到西安做服装批发生意。
听说陕北有石油,1996年11月18日,王月香拉上屈老师包车赶往延安甘泉县。3个月后,终于在东沟乡李湾村一带找到了出油较为稳定的油层。专家测算,最初的3口勘探井需投资480万元。但王月香夫妇多年辛苦积累仅250万元。一咬牙,她跑回老家动员亲朋好友入股,费尽口舌总算凑足了480万元。
1997年5月12日,因劳累过度中暑,丈夫蔡高锡倒在了井架旁。当天下午4时,撒手离世。
守寡1年零两天后,王荣森的油井喷出了粘稠浓黑的原油。但由于技术等原因,这3口井出油仅两三天便油层凝固,成了枯井。紧接着第4口探井又因接错管子而在出油后不久变为废井。这几口井的直接损失达700余万元。
为了翻本,为了还债,2000年,王荣森辗转来到甘泉相邻的靖边县继续开采石油。先是投资280多万打了一口井,油层还挺好的,不料压裂时管子被压破。再砸进148万元将井修好,但出油量少得可怜。此后的几度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接二连三的厄运,使王荣森背上了山一样沉重的近千万元债务。房产和值钱的家具早已变卖,但仍然杯水车薪。走到尽头的王荣森已经开始为吃饱肚子发愁了。百般无奈,这位曾经的百万富翁只能到当地人家中做保姆,每月收入300元。
故事还没有完。谁也没想到,2008年6月,多年缈无音讯的王荣森居然又在当地一家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中出现了。她说,她已经回到温州,做些小生意,有生之年必须把欠下的钱全部还清。
张也平:“温州模式”最大的力量在于精神
张也平不曾想到过,他的一篇报道会让温州人惦念了30年。
1985年5月12日,正是在他和同事桑晋泉的笔下,“温州模式”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媒体上。
再提当年他所采访的温州人、温州事,82岁高龄的张也平老人用了三个字形容:闯“禁区”。“温州人所做的一切,在当时无一不是闯入‘禁区’。”
张也平清晰地记得,穿过时光的那股力量,那是他当年在温州感受到的温州人民和温州干部身上的两种精神。
一种是勇于闯荡的精神。他说,这是温州人民的一种特有素质。当年的温州人发扬“走千山万水、吃千辛万苦、想千方百计、说千言万语”的吃苦耐劳精神,创造了“温州模式”。
一种是敢于探索的精神。他认为,这是温州干部的一种特有素质。当年他们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理论、旧有体制和具体政策的束缚,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城乡经济的路子。
“‘温州模式’最大的力量在于精神。温州人的精神最难能可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老人这样说道。
周瑞金:“温州模式”更有“中国价值”
论及“温州模式”时,不能不提周瑞金。正是这个以笔名“皇甫平”家喻户晓的温州人,在温州发展的关键时刻,付以极大的理论勇气,促成“温州模式”叫响四海。
时隔30年,回忆当年排版的那个场景,周瑞金仍“印象很深”。因为那时,民营个私经济在很多地方还是“禁区”。时任《解放日报》总编助理的他,在确定版面安排时,基于报社内部的统一意见,拍板让“温州模式”上了次日的头版头条。
“‘温州模式’与当时依托大城市、发展乡镇工业、政企合一的‘苏南模式’有明显不同,它更适合广大像温州这样的地区,也更具有生命力。换句话说,‘温州模式’更有‘中国价值’。这也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充分肯定。”周瑞金说。
他认为,这种“中国价值”在于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放开支持,让老百姓放开手脚去发展。其中,政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温州政府不仅没有束缚老百姓发展经济,还为老百姓创业积极地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市场条件。尤其在90年代,温州政府大量投入交通建设,还建了很多发电站,创造土地条件,推动搞股份合作制……这些,都为推动“温州模式”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初级版进一步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胡宏伟:温州的生产力和新老温商才是最大优势
“现在很多媒体报道往往呈现粗鄙化现象,注重眼球经济,但实际上身为传媒应该以更专业、精英的形象,用富有建设性思维的方式去看问题。”胡宏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这一次的专题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呼吁大家重温“温州模式”,浸透其中的含义,唯有这样才能推动今后温州乃至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而改革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温州产业一直被打上“低、小、散”的标签,但只要提升工艺、改进技术水平,许多产品都可以是“小而美”,像“小微企业创业园”就非常好,为原本散乱的企业提供孵化的平台,把优质生产力聚集起来,只有这样未来的温州才能成为浙南地区经济发展唯一的都市化引领,也能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而老温商的自我学习改造,以及掌握着最新知识技术的“小鲜肉”开始逐步接班,就是温州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因和优势。剩下的就是政府对人才制度的构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生态环境,用尊严和利润支持更多优秀人才。
读懂温州从这30个记忆开始
·1980年10月1日,平阳县金乡镇(现属苍南县)信用社在全国首家试行利率浮动。
·1980年12月11日,家住温州鹿城区解放北路83号的章华妹领取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编号:“10101”;经营范围:“小百货”;注册资本:150元。
·1982年7月,乐清县柳市镇一批经商办厂能人被作为重大经济犯罪分子受到严厉打击。或遭关押,或潜逃在外。1984年,他们陆续被宣布无罪。此谓轰动一时的“八大王事件”。
·1983年2月,永嘉县桥头镇钮扣市场正式开业。至当年底,作为全国最早的一批专业市场,温州形成著名的10大商品产销基地和专业市场。
·1984年4月23日,苍南县龙港镇成立。尔后,以土地有偿转让和级差地租的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农民集资建设,建成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1984年9月29日,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私人钱庄在苍南县钱库镇成立。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登载《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发表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率先提出“温州模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87年8月18日,温州市政府颁发《温州市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挂户经营管理规定。
·1987年9月16日,国务院批准温州市列为全国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
·1987年9月21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温州市开始实施《利率改革试行方案》。
·1987年10月26日,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温州私营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实施。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地方性私营企业管理办法。
·1987年11月7日,温州市政府颁发《关于农村股份合作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这是全国第一个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地方行政性规定。
·1988年3月21日,温州市区人民路改建工程开工。至1997年3月,总投资16亿元。此举开全国筹集非政府性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的先河。
·1988年8月,“包郑照诉苍南县政府赔偿损失”这一全国首例“农民告县府”案,在苍南县开庭审理。
·1988年10月24日,温州率先颁发《温州市区社会养劳保险实施办法》。1991年,又进行了一体化试验,是全国最早实现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城市。
·1991年7月28日,苍南县农民王均瑶开出首条长沙至温州包机航线,并于1992年4月创办中国首家私营包机公司。此后共承包全国38条航线。
·1994年5月10日,温州市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大会。温州“二次创业”转型启动。
·1998年7月6日,温州市在国外开办的首个市场巴西圣保罗中华商城开业。
·1998年12月13日,温州市第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党委――中共正泰集团委员会宣告成立。
·1999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后,全国第一起由村委会合法主持的“村民罢免村委会主任”案在温州鸥海区梧埏镇寮东村举行。罢免取得了成功。
·2000年8月,永嘉县瓯北镇中村110名农民因县政府对一起水事纷争不作处理,以政府“不作为”为由,将之推上被告席。这场中国第一起农民告县政府“不作为”案以农民胜诉而告终。
·2001年8月18日,由《温州晚报》组织的“温州购房团”乘火车抵达上海,这是见诸媒体报道的第一个有组织的“温州购房团”。
·2002年3月21日,由行业商会牵头组织的温州烟具企业代表团飞抵德国,力图制止欧盟通过打火机CR法案。这是加入WTO后,中国民间第一次组团到境外就贸易争端进行正面交涉。
·2004年6月,奥康、神力、法派等9家温州著名民企联合成立中瑞财团,这是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的全国首家无地域限制的正式以“财团”命名的控股有限公司。
·2006年8月23日,“华峰氨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A股上市的第一家温州民营企业。
·2011年初,温州市外经贸局发布《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后因上级金融部门异议,方案被搁置。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正式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批准通过《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2013年11月22日,《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审议通过,成为全国首部地方性金融法规。
·2015年3月20日,国内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温州民商银行获中国银监会浙江监管局批复,26日正式开业。
·2015年3月26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新12条”发布。
结语Epilogue
“温州模式”从未过时。它是历史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要做的是推动“温州模式”走出新路,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升级版”,使之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
要坚持“温州模式”的本质不变,相信广大民众的创业力量,动员大家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条路。
要以市场为导线,找到真正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使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贯穿温州的改革发展。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