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产业集聚区温企复工记:一个全国50强开发区的“满园春色”
温州网讯 3月,万物生机勃发。
滨海二道两边的厂房开工了,机器轰鸣,大卡车进出有序,繁忙的浙南产业集聚区又回来了。
阔别17天的冷清,追逐春光的干事热潮奔涌而至——全区483家规上企业、32家重点外贸企业、7个省市重点项目、30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的复工率、复产率均达100%。
作为温州经济发展主引擎,集聚区的表现向来不俗,去年核心区技工贸总收入超2000亿元,挺进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50强。
面对疫情冲击,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没有退却,而是政企联袂“两手”突围。愈挫愈勇的温州企业化危为机,爬坡越坎,于困境中开辟生存之道,渐呈复工复产的“满园春色”。
政校企联动的“人字决” ——用好外援强练内功
长江汽车装配车间,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威熟练操作,和他一起的160位同学,顶岗实习已有半月余。
这一校企合作模式,迅速缓解了招工难。
目前,在集聚区管委会和校企的三方联动下,已有中高职院校的2000多名学生到200多家企业上岗。
实际上,在集聚区,高校院所和企业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已初步建立,成立了浙南产教协同创新平台,深度合作企业200余家。
破解缺人难题,还可另辟蹊径。
不久前,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焊装一车间工长王文博收到一封特殊的“复工动员信”。复工地点不在佛山,而在千里之外的温州。
“我们有400多位湖北籍员工无法到岗,存在供货断点的风险。”“借人”是“长江”高管的一招,亦是集聚区的红色解法——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实现上下游企业“生产共复、职工共享”。
短短几天,客户的支援陆续到位。一汽-大众的156位党员、骨干抵温上岗。江淮、广汽的突击小分队也闻讯赶来。这种共享互助在汽车行业是“独一份”。
唇亡齿寒,鱼水情深。“不让小伙伴掉‘链’ ”的共识,碰撞出多方共济的火花。
“U行装配线劳动量分配不均,工序有待改进。”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党群办主任姜海涛指出的不足,“长江”用三天就完善了。这一根据主机厂体验改造的生产线,效率提升了5%。
“现在产能恢复了大部分,一二月份的1亿元订单已经完成,3月份的在加班加点赶制。”“长江”企管部总监虞冠猛笃定的语调,印证着工厂元气的复原。
作为通用、大众等国内外知名车企的重要供应商,“长江”稳渡难关的背后不只是用好外援,持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才是其内功深厚的法门所在。
“早在几年前,我们数十人的研发团队就壮大到2000多人,超过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平均年龄30多岁,硕士占比30%,从温州、上海到美国、德国,研发中心围绕全球织网,这在本土不多见。而原本做的电子开关产品,升级到了智能互联等领域。”在电子研发第一事业部副经理古艳看来,客户需求倒逼产品更新迭代,眼下正在研发的1032个高科技产品涉及智能座舱、新能源汽车等系统,占到市场份额30%以上。
“有核心竞争力,客户黏性就高。”该部门的高级经理王明君来温6年了,这几天除了同各种程序打交道,还把“烧脑”搬到线上,一周下来,同海外研发部的往来邮件就有600多封。“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自驾出行的需求上升,我们预判市场会逐渐回暖。”
变局中,危与机共存。温企的“人字决”道出制胜之道。
数字化车间的“智造力” ——持续创新未雨绸缪
“做得怎么样?”
“挺好!以前会的现在也会!”
张建兵和刘日宣的对话,让人好奇。两位人本汽车轴承公司的厂长,在切磋啥?
原来,复工之初人手不足,6位厂长全下沉到一线。
在车间,同样“重操旧业”的汪宏强把上千个“空心圈”一次性送入错综复杂的“食道”,“吐出”的圈圈就显现出了轴承的雏形。
这是制作的一道工序。
环顾偌大的数字化车间,13条100余米长的自动化生产线横亘其中,磨、装、检、测等50余台设备连成一线。各条线上的5名员工,通过“人本”自主研发的系统,时时查看生产状态。从进料到出成品,全部流程“一气呵成”。
“以外直径40mm的轴承为例,过去半自动化生产一套轴承最快20多秒,现在仅需7—8秒。”
汪厂长口中的数字,折射出“人本”对智能智造的执着——要做未雨绸缪的储备,每年至少投入约1亿元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
这一做法得到集聚区在政策层面的支持——去年,出台实施了“高质量发展惠企政策38条”,将研发投入与申报科技项目、企业研发中心等挂钩,优先支持研发占比超3%的各类申报,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据统计,一年来全区R&D占GDP达3.9%,企业已申报市卡脖子技术6项、市重大专项6项,集聚区科技重点计划项目立项10项。
“人本”最近的一次革新就发生在去年——总投资3.05亿元,为年产8000万套汽车转向轴承单元生产线扩建项目,今年争取达产,预计年产值5亿元以上。
“智能改造后,人工成本减少,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不良品率降低、能源利用率提高,这些优点奠定了企业在轴承行业的优势地位。”“人本”管理团队成员陈文涛如是说。
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人本”较早地觉悟到这一点,也正因如此,焕发出战“疫”的实业信心。
为了争分夺秒地抢占市场订单,坐在办公室的二线人员也加入到一线阵营,“一天两班倒,停人不停机”,向着“每天300万套”的目标冲刺!
销售经理连夜送货,困了就睡在车里;采购员从湖州拉回一车物料,保下了千万元的订单;滞留在公司的41位菲律宾学员学会了一技之长,奋斗的战场将要转向海外第一家“人本”工厂……
“人本”办公室主任王顶告诉记者:“智能智造的内核是人,公司对人才的选拔侧重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涉及设备原理、技术流程改造等内容,每一位员工都要从一线做起,现在看来,这种育才机制在关键时期起了作用,锻造了一只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人本军团’。”
变局中,破与立同行。温企的“智造力”在逆境中洗练。
海内外市场的“大谋略” ——道路拉宽格局放大
解冻的河流重新奔腾起来,势必要靠更大的流速。这个流速与每一朵浪花有关。
对武汉“出生”,温州“落户”的“奔腾激光”而言,“澎湃”尚需时日。
“我们还有30多名湖北籍员工没回来,武汉有20名骨干……”
“原材料的短缺造成工时浪费,一个月下来会损失3000万产值……”
“流动资金也存在缺口……”
“奔腾”的困局,如何破解?一场政策“及时雨”润企有声——减免水电费10%,获2000万元信贷支持,提前到位项目补助金520万元……
公司收到的“真金白银”是集聚区实打实的助企服务——集聚区管委会成立资金帮扶专班,在市“28+32”举措的基础上,出台区“11条”惠企政策,增加1亿元财政资金。目前,已兑现社保及减税等政策8100万元,帮助51家企业向国家和省里申报专项再贷款22.77亿元。
“这是在最吃紧的关头,给企业打入了强心剂!”“奔腾”办公室主任唐爱敏意识到,疫情把企业的短板放大了,“自救”迫在眉睫。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短短一个月,公司就找到新的供应商,开发了3位本地新客户,产能恢复了75%。
废寝忘食谈合作的销售经理周聪,将原因归结为:“疫情刺激了潜在客户的需求,以及产品本身得到认可。”
去年,“奔腾”研制出全球最高功率激光切割机,成为国内高功率激光切割设备出口领先企业。产品销售至美国、意大利等2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亦表现强劲,占有率位居第二。
而当前,海外疫情的紧张局势不得不让“奔腾”以“临战姿态”应对——全力开拓国内市场和疫情轻微区域的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不惧风浪创新,淘汰落后产线,研发不可替代的新产品,加快智能化改造的步伐,即使这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道路拉宽,格局放大。”“奔腾”的一位高管透露,一切顺利的话,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70亩的二期新工厂将在年底投用,投产后销售额将达30亿元,届时将变身为中国最大的大功率激光设备制造基地。
变局中,攻与防兼有。温企的“大谋略”于攻坚中求进。
放眼集聚区,一批重大平台建设已经启动——5个科技项目、2个技术人才实习基地即将落成。今年将谋划“152”项目5个以上、招引落地2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0强项目2个,力争超5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实现突破。
在这里,所有企业和企业家都正经历一次成长的洗礼,温企越挫越勇的品质将得到进一步升华,以更坚韧、更成熟、更具竞争力的面貌,涌入世界经济的大潮。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王民悦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