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疫情“压测”后,我们离“数治”还有多远?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大多数人曾对未来产生困惑与不确定性。于政府治理而言,如何舒缓民众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如何顺利通过疫情带来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压测”?我国数字化治理举措亮出了高分答卷。“健康码”“行程码”纷纷上线,“最多跑一次”“数据跑腿”积蓄的便民能量充分释放……然而,“数治”治理时代,真正零距离了?未必。
我们要正视“数据孤岛”仍存在,实现“数治”更需强“共治”。早在疫情爆发前,我国各地的数字政府建设就已蓄势待发。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已有10个省级地方政府出台并公开数字政府规划计划;全国政府网站数量集约至2019年12月初的1.45万家;多地统筹建成全省政务服务App……但从此番“压测”结果来看,政府数据的应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目前,政府掌握的数据受条块分割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影响,大量资源沉积在各部门信息系统中,未能做到充分共享,难以发挥便民惠民、支撑政府决策的作用。虽然,有个别城市步子迈得较快,如浙江通过疾控、通信、电力、交通等部门大数据汇总分析,搭建起企业复工审批监测平台模型……但高分选手往往本身“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其水平只能算“数治”高线,而非标线。在“疫”后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打破城际、省际及部门间的数据壁垒,进一步优化在线政务服务的体系,打破界限、优化流程,让群众得以享受集成式服务,进一步提升对突发事件引发效应的事前预测能力,增强快速决策的反应能力。
我们要正视“数据边界”有盲区,实现“数治”更需强“法治”。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采集变得日益快捷,以手机APP为例,不少APP需要收集身份证号、人脸、指纹等关键信息,有人担心,涵盖人脸、指纹等独特信息的数字ID若被不法分子用于违法犯罪用途,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在疫情大考中,大数据的覆盖面空前扩大,几乎无人可“绝缘”,如此海量的信息在“数治”时代无疑是把双刃剑。如若失控,则会带来难以控制的数字海啸。在数字化治理的征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从规范数据信息采集入手,全面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让“法治”成为“数治”的同行者、护航者与推动者。此外,网络时代信息发布主体数量庞大、分散,政府要注重优化对信息传播的干预与监管。特别是要主动打通政企间的信息通道,把好加强对网络平台头部企业的事前监管关,健全突发事件信息治理的应急机制,争夺面向公众的话语权与监管权。
我们要正视“资源阻断”高风险,实现“数治”更需强“良治”。疫情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在短期内切断了人际交往的链条,而且占据了极高比例的基层资源,这对青壮年来说,可能影响不大。但对弱势群体而言,其权益空间或多或少被挤占,像在防控初期“老弱病残幼无人照料”的问题屡屡出现。像绿码出行这样的规定,于普通人来说,不外乎是亮个手机的步骤,但对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来说,却像个紧箍咒,大连地铁站老人家无“健康码”无法顺利通行的新闻仍然在耳。“数治”的时代,公众的幸福感理应变得更强。特别是像老年人这类容易出现代际障碍的群体,更应该在“数治”时代得到更高的关注。人口的老龄化,反过来也将局限科技的自我发展。数字治理的产品在设计之初,就应更多考虑到老年群体及其他弱势群体的诉求,以人文关怀来填补“数据鸿沟”。对于弱势群体需要区别看待,不必强求其接入数字社会,要有保障其权利的相关措施,这才是笔者心目中“善治安居乐业”的最佳样本。
笔者相信,在这场大考中,谁率先完成与疫情相关的数字化沉淀,谁就会在全球“数治”时代终考中获取更高分。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