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让数据传递温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事物有了大大“露脸”的机会——送餐机器人、智能摄像头,这些都是早已问世不再新奇的产品,但因此次“无接触式”抗疫,类似的数字服务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热度有了,数字服务也应充满“温度”。
“最多下一个”,转量变为质变。各种软件APP“遍地开花”,为了获得一种服务、办好一件事,人们往往要下载同类多个软件,有时这些软件的存在反而使问题的解决化简为繁。以网上购物为例,光是“阿里系”的电商平台,就有“淘宝”、“天猫”和“聚划算”,内容物相差无几,操作却大有差异,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同样,工作中也经常碰到为了完成一项工作,要接连下载3、4个APP的情况,让人“繁”不胜“繁”。政府要想提高数字服务的质量,需合理延伸“最多跑一次”的思路,让群众“最多下一个”、“最多点一下”,转数量战为质量战、服务战,让数字服务也能传递便民的信号。
“内行人”参与,将服务精细化。数字服务承载于科技,关于平台研发、程序设计的“技术活”确实需要专业的企业来完成,但政府作为“甲方”,在研发过程中也不可“撒手不管”,只看成果不管过程。数字服务的核心在于设计一款让群众满意、让企业便利的产品,备受好评的温州停车联盟平台提供了研发的思路——闲置的车位能通过云计算搜索,但人性化的违停执法却需要政府机构的巧思。一款好的数字服务产品需要凝聚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此刻,政府才是“内行”。城市服务的提升需要绵绵发力,其中内容更比绣花功夫还要精细,“内行”全程参与,服务设计必然点滴为民。
扛起监管职责,提升“安全感”。隐私泄露、大数据“杀熟”等事件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产生,也阻碍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冠疫情爆发时为了疫情管控的便捷高效,政府利用大数据对个人行踪进行轨迹分析,初衷虽好,但也引起人们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倘若这种方式被有心人用作追逐利益的手段,将会破坏群众的“安全感”与“信任感”,政府理应扛起监管的职责。8月下旬面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数字安全法》、赶在“十一”黄金周前出台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无一不显示了对数字监管的迫切需要。切实保障数据安全,守牢百姓的“安全感”,正是当务之急。
智慧服务孕育于数字的土壤,作为“护苗人”的政府只有浸入式参与,才能让数字服务虽无接触,却能依旧传递温度。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