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永嘉太守颜延之眼里的“心灵归宿”就在温州这座岛…

生活看温州 2020-11-22 17:05:27

  瓯江,从山中来,到大海去;绵延八百里,奔流不息;多少文人墨客徜徉于瓯江山水之间,写下一首首诗篇,传诵至今,让瓯江山水诗路闪耀千古。有着“中国诗歌之岛”之称的洞头,因航道通畅,地处险要,渔产丰饶,风光旖旎,历来为人们所倚重。自古以来,文人、官员以诗记之,留下了不少佳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诗歌游洞头。

  说起洞头,绕不开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的南朝宋文坛领袖人物、诗人颜延之。公元426年前后,时任永嘉太守的颜延之率属下巡视温州沿海,他对洞头的秀美山水称赞不已,特意在青岙山(今大门岛)筑望海楼,以观赏海景。这也是目前所知我国有史以来最早在东海畔修建的观景楼亭。此后,这个被颜延之视为心灵归宿之地的望海楼就成了海上缥缈仙山间的一座“诗歌航标”。

  洞头区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邱国鹰:我们查阅了很多的历史,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实,南北朝的时候颜延之就已经在洞头建望海亭,他与鲍照、谢灵运三个人合在一起史称“元嘉三大家”, 如今这个楼成为了洞头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既是旅游的必经之地,也是洞头的一个地标,不管商标或者宣传都少不了望海楼。

  过了400年,唐代著名诗人张又新追寻颜延之的足迹,来到洞头寻找望海楼。张又新,字孔昭,是当时出了名的才子,在“解元”“会元”“状元” 三次大考中“连中三元”, 获得“张三头”的美誉。但他“官运”不济,多次被贬。唐宝历年间被贬到温州任刺史。他本想寻先贤足迹,借“望海楼”排解郁闷。

  可惜批时望海楼早已不堪岁月相摧,消融在风霜雨雪中了。张刺史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青翠欲滴的山峰。感叹之余写下《青岙山》一抒胸臆。“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

  洞头区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邱国鹰:张又新发现望海楼没了,就做了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青岙山》,意思是我来到这里但是先贤的东西没了,整个都是碧浪滔天,后来这首诗被收录到了全唐诗集当中。

  洞头乃“外载海洋,内资三江”的海防要地,明清两朝都在较长一段时期实行“禁海”,加之海岛自然条件所限,因而望海楼未能重建,却仍然有人对她心心念念。

  一个叫戴文俊的诗人,把心念化入《望海楼》诗中:天风振袂上危亭,蜃市初消海气清。日暮云中君不至,高歌独有老龙听。诗的后面还附上注解:“《名胜志》:青岙山在海中,两山对峙如门。南朝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作楼以望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洞头大力发展滨海旅游。1991年洞头景区被列为浙江省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洞头历史文化的窗口,重建望海楼的呼声越来越大。2003年,洞头决定在与当年的青岙山隔海相望的烟墩山上重建望海楼,邀请了梁思成的弟子、江西滕王阁第29次重建的设计者陈星文主持设计。

  2005年1月,在细雨霏霏中,望海楼开工建设,历经两年半的精心施工,主楼于2007年6月7日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之后又连续进行了两期的配套设施工程建设,于2012年6月完成,从而形成了以主楼为核心,前门耸立、三亭护绕、诗廊陪衬的格局。

  洞头望海楼景区讲解员江钢:现在望海楼位于我们洞头本岛的最高点,烟墩山顶海拔有227米,望海楼高度有35米,整个明三暗五,看着是三层,其实是五层。

  望海楼重建时,十分注重文化的积累和展现。主楼竖匾“望海楼”,系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墨宝。五楼横匾“晋唐远韵”集赵朴初先生书法,以时间的概念,从人文的角度,阐明望海楼历史的悠远,传承的长远。三楼横匾“海日天风”集沙孟海先生书法,以空间的概念,从自然的角度,赞颂望海楼凝山海之奇趣,聚日月之精华。

  楼内一层为《帆锚相依》厅,展示闵瓯移民合力开发洞头列岛,二三层分别展示洞头独具特色的海洋民俗文化、渔业生产和渔村生活习俗,四楼陈列洞头列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三层和五层设有观景廊,登楼望远,天海宏观、百岛俱现,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2012年11月,中国名楼协会在湖南长沙召开市长论坛及协会第九届年会。会议期间,协会考察组对全国申报入会楼阁做了实地考察汇报,经认真审议,批准洞头望海楼为新的会员单位,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牌匾。

  望海楼正式开放13年来,接待的海内外游客约215万人次;全国最美海岸线摄影大赛、海峡两岸半屏山旅游文化交流活动书画茶会、浙江海姐大赛、“全国海洋旅游年温州市启动仪式”、中国诗歌之岛暨中国诗人“诗画洞头”行等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洞头望海楼的影响,正日益扩大。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