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名新乡贤回温兴乡 温州社会治理注入浓浓“乡情”
温州网讯 近日,农业农村部、浙江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会上发布了“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我市乐清下山头村的“村企共建”能人带动等3个案例入选,然而就在几年前,下山头村曾被人称作是一个“没好的环境、没人文古迹、没特别景色”的“三无村”。
下山头村的转变,离不开当地乡贤方玉友的回归助力。近年来,温州积极探索新乡贤“礼贤工程”,建立乡贤联系、乡贤表彰、乡贤礼遇三大机制,激发乡贤根植乡土、情系乡亲、投身家乡的桑梓情怀。据温州市委统战部统计,在遍布世界的温州人中,目前有超1万名新时代乡贤回流兴乡,并以“贤资、贤智、贤调”探索出了全新社会治理的温州模式。
调动“贤资” 带动产业
方玉友的回归助力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前后投入两三百万元开发的工业园以及2012年的石材建材市场,均由于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
这两次经历让方玉友意识到,发展工业这条路行不通。这时正好赶上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现代科技农业,方玉友为之一振:种植铁皮石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随后,方玉友以打造“全中国最有趣村庄”为创意,投入8个亿建成了以铁皮石斛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包含溜溜乐园、石斛文化园、农耕乐园三大主题园区。为了带动村民致富,方玉友推出“三金模式”,即“股金、租金、薪金”三金同享,由村民出土地,统一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股成立公司后,具体经营交由企业,合作社不用承担经营风险,待盈利后享受分红。
“原先我们村年集体收入只有2000多元,随着项目正式开园,村里已实现产值28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预计每年可带来500万元的经济收入。”下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高秀明笑道。
下山头村的改头换面,是温州打造资本下乡助推强村富民的生动写照,通过建立乡贤资本与乡村资源有效对接的桥梁,进一步激活乡村资源优势,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的利益共同体。
释放“贤智” 优化决策
永嘉县鹤盛镇上日川村原先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山村,但随着当地乡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周建朋的回归助推,如今的上日川村已成为一个配备了20多家民宿、酒吧、美术馆、书法馆的“网红村”。
说起自己回乡打拼的由头,周建朋坦言“是被家乡政府真情感动回来的。”据悉,为给新乡贤反哺家乡搭建广阔舞台,温州形成市级指导、县级统筹、乡镇主体、村居配合的四级协同联动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已成立13个县(区)级乡贤参事会、136个镇(街)级乡贤参事会、1165个村级乡贤参事会(联络站),建立乡贤助乡兴实践基地38个。为乡贤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园地、开展协作的平台、联系家乡的纽带,引导广大乡贤不仅以资源资本反哺,更以智慧、眼界、影响力等无形财富助力乡村治理。
正是通过参事会,周建朋意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家乡的潜力,他先后在家乡创办楠溪书院、策划中外艺术交流系列活动,探索“艺术植入乡村”模式,通过“请进来”与“走进去”的深层次文化、艺术交流,将上日川村打造成为中国美术学院等20多家单位的写生基地,年接待学生3万多人次。
发挥“贤调” 化解矛盾
喝喝咖啡、聊聊家常,就是在这样悠闲的氛围中,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得以化解。
这个“不务正业”的咖啡馆就位于鹿城七都岛樟里村,老板包爱通对记者说:“七都是侨乡,村民早就有喝咖啡聊天的习惯。刚开始本想让咖啡馆成为村民们闲聊的去处,没想到后来成为村民跟政府沟通的平台。”
从2018年起,结合七都侨乡实际情况及当地侨民的需求,鹿城公安分局指派户籍内勤定期前往老包咖啡馆驻点服务,为企业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暂口登记、提供户籍迁移咨询服务,同时,在咖啡馆内开设调解室,进驻专业调解员联手包爱通,利用轻松舒适环境积极化解和调处纠纷。
“作为集聚资源、资本、见识、威望等优势为一体的新乡贤群体,他们具有团结联系群众的自身优势。”温州市委政法委基层治理指导室主任包奇涵说,在温州各地,林全法工作室、“绿缘帮帮团”“讲讲和”街坊四邻调解室等品牌调解室,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杜一川 通讯员 林唯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