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这两位大咖因温州中学而“激荡共振”:一人数度执掌温中,一人为温中创作校歌……

这两位大咖因温州中学而“激荡共振”:一人数度执掌温中,一人为温中创作校歌……

温州网 2022-10-01 09:34:22

温州中学,这所浙南学生向往的“学之圣地”,荫蔽于江南水乡三垟湿地深处,恪守着传承瓯越历史和文化道统的使命。

温州中学旧影

从1902年国学大师孙诒让先生创办学校开始,温州中学始终秉持自强之信念,坚守中华文化之立场,奔涌于近代潮流之中。在学校一百二十年历史中,名师、名校长云集,其中执牛耳者非朱自清与金嵘轩莫属。 

金嵘轩

千万丈的大厦总要有片奠基石

金嵘轩1887年生于水乡林垟,这里曾是浙南飞云江畔的重镇名村。金嵘轩幼年失去父母之爱,与兄弟六人寄养在亲族之中。一个人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决定了他一生面对逆境的姿态。多灾多难的童年塑造了他刚毅坚韧的品格,对人间疾苦的体验更让他有“仁民爱物”“经时济世”的情怀和责任感。

位于瑞安飞云林垟中心小学内的金嵘轩纪念馆

家乡先贤、启蒙教师金晦在金嵘轩幼小的心胸中,种下了“对佛老的爱好和对现状不满的情绪”,也种下了追求进步、学习先进的信念。金嵘轩接受“理化源流彻,文明征兆萌,同胞拯水火,慎勿恋丘园”的主张,在19岁时踏上东渡日本的求学之路,先后进入东亚日语预备学校、弘文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院学习。

金嵘轩曾在日本留学

在日本,金嵘轩目睹“欧化”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较为自由的空气中重新审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和革命的意义,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剪辫明志。

与此同时,章太炎刚刚抵日,在东京留学生中宣传革命和国学。金嵘轩成为章太炎的“粉丝”,每周日章太炎在哪里讲学,金嵘轩就追随到哪里。章太炎提出的“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让充满理想主义激情和建设祖国热望的金嵘轩久久难以平静。不骛于虚声,他成为章太炎的学生,聆听老师讲《说文解字》《尔雅义疏》等文字音韵和诸子百家、训诂考据等学问,文化造诣日益精进。

章太炎认定改革中国的道路,其中心点是“激扬人的精神”。在日本,金嵘轩深受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深刻体会到个人之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意义,认识到中国最大的病根在于“一盘散沙”,因而金嵘轩把培养国民精神作为撬动中国社会改革的杠杆。后来他写文章指出:“要知国家的实力,存于国民身上。养成国民的实基础即在于要使国民健康,求其普遍,求其彻底,这至少是救中国目前的重大问题之一。”①

这一时期,金嵘轩大量购置西方近代教育学书籍,钻研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同时学习日本的教育理念,为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夯实基础。

1921年,漂泊游子终于归国,踏上故土。金嵘轩在东瀛度过多感的青年岁月,但也换来健全人格、进步思想、勤勉作风、家国情怀。中华文化和近代思潮在其身上交织,在他的生命里烙上深刻印记,知忠知恕,迎接人生的一次次挑战。

知忠,是不与世苟同。大革命时期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学生陈适和朱澄等参与革命运动,创办温州学联会,旗帜鲜明地要“打倒列强和封建军阀”,成为军阀的眼中钉。金嵘轩得知军阀打算“除后患”的消息后,在一个喧闹的课间拿着一卷《三字经》叫住陈适和朱澄,把书按到陈适手里,并在他肩上重重一压:“你要的书我找来了,可要用心读噢!”陈适知道自己根本没向校长借过书,马上领悟肩上的重量意味什么,之后选择隐蔽地点躲避,金嵘轩便以这种方式保护了进步学子。

知忠,也是承担社会重任。军阀孙传芳部溃兵进入温州城,占据温州中学校舍,学校横遭蹂躏。金嵘轩四处借贷,为外地及贫困师生发放路费,自己则带着一位工友留守学校,夜以继日转移重要图书和仪器。

知恕,则是温和而又宽宏大度。在《瓣香集》中日文专家郑佑光回忆,他对日语最初只有一些粗浅了解。一日,金嵘轩上课时提了一句日语,郑佑光并不知道老师日本留学的经历,当即提出不同看法,让老师有些难堪。但金嵘轩并未生气,只是课下邀请他到办公室,深入浅出地讲解正确的语法和学生常有的误区,并鼓励他多钻研日语,多提出问题。老师的温和、包容给予郑佑光深深的震撼,也激发他深入学习日文的兴趣。

朱自清

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朱自清(原名自华)1898年生于江苏海州的一个官宦之家,受着父亲的严格管教。童年时师从扬州老教师李佑青,接受严格的古文训练,这为他日后打通古代、近代新文学体系打下了宝贵的基础。

1917年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风使其打开新知识大门。自华决意改名,取屈原《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为名;又感到自己性情迟缓,取《韩非子》中“董安于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中“佩弦”二字为字,警示自己。

大学时期的朱自清是个“不活跃的好学生”,在北大这个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心,一心想要尽早毕业、为家庭减负的朱自清只是专心读书,对胡适“西洋哲学史大纲”、杨昌济“伦理学”等课目认真钻研,从不因学生活动缺课。作为学生的他是满分的,但躲在象牙塔中疏离时代的态度也使他日后在《哪里走》中反省:“我解剖自己,看清我是一个不配革命的人!这小半由于我的性格,大半由于我的素养……我在小资产阶级里活了30年,我的情调、嗜好、思想、伦理与行为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

1920年,朱自清提前毕业,来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杭州高级中学)开始中学执教生涯。可学识渊博的好学生并不等同于授课有方的好老师,朱自清最初上课并没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输知识,学生对他的教学不免抵触,他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走上了漫漫摸索之路。

受新文化运动影响,1920-1922年间,朱自清接受新文学观,尝试创作新诗。其在诗中表达自我追求光明与美好的执着心曲,例如《自白》中以“帽子”隐喻外界大气候对自己的压迫,却仍呼告“我昏花的两眼看见了:四周不都是鲜嫩的花开着吗?”②当生命无所适从,激情却仍在燃烧,精神仍需奔赴。其在诗中抒发对人生之路越走越窄的不满,用钝感、叛逆与不公的境遇抗争,例如《旅途》中宣布“我再三说,我倦了,恕我不能上前了”③。在诗中他让思想在自我高贵的“跑马场”中自由突奔与驰骋,例如《毁灭》写道“白云中有我,天风的飘飘,深渊里有我,伏流的滔滔;只在青青的,青青的土泥上,不曾印着浅浅的,隐隐约约的,我的足迹!”④

1923年初,《毁灭》发表,轰动诗坛。带着诗坛盛誉,带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新文学理念,朱自清往南边的温州去了。

温中岁月

生命在此激荡

怀着“科学可以救国”“教育可以救国”的心愿回国,金嵘轩来到温州中学任国文教师兼图书馆主任。他雄心勃勃地投入学校教育工作,结合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提出“国以才强,校以师兴”的主张,要以有智慧的老师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为寻找优秀老师,他趁着假期拜访商务印书馆编辑、同乡好友周予同,得知“最好的人选”是在台州六师教书的朱自清,便向校委会提议举荐,邀请朱自清来校。

1923年2月,朱自清应聘来到温州,担任温州中学国文教师,兼授公民与科学概论。同时,金嵘轩升任温州中学师范部主任。在温州中学这个大舞台上,两个灵魂——一个温良,一个孤傲,前所未有地接近。

朱自清初来乍到,又有在省立一师不被学生认同的心理阴影,尽管三年的实践让他的执教能力有极大提升,但难免对授课有些担忧。金嵘轩善解人意,十分认可朱自清的教育理念,在第一堂课上便出面隆重介绍朱自清,全力支持其开展教学工作,勉励学生认真学好国文。这个细节让朱自清难以忘怀,比起其他“将教育看做权势和金钱的阶梯”⑤的学校管理者,金嵘轩给了朱自清绵长的温暖。

擎着新文化运动火炬而来的朱自清不负厚望,给文言文占据主导的温州中学带来一缕白话革命的新风。他给学生荐读《新青年》《向导》等新文学杂志,指导学生创办“血波社”等进步社团和读书会;着手教材改革,精选《狂人日记》等大量白话文作品,印成讲义供学生学习;写作白话散文,给同学们作示范……

朱自清在温州完成了从诗人到散文家的初步转型,这一时期的朱自清在成长,重新审视散文的价值。散文自由奔放,可以清晰畅快地表达所思所想、所爱所恨,面向大众,雅俗共赏。朱自清的这一变化与其教书经历密不可分,教学中,学生创作诗歌难度极大,所以朱自清推行白话文,引导学生去创作较简单、通俗的散文,也亲身示范创作散文,一位散文大家呼之欲出。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在教育中栽下一颗观念的种子,等待发芽,往往能彻底改变另一个人的世界。朱自清的学生陈天伦回忆:“朱先生来教国文,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那个时候我们读和写,都是文言文。朱先生一上来,就鼓励我们多读多作白话文。《窗外》《书的自叙》是他出的作文题目,并且要我们自己命题,这在作惯了《小楼听雨记》《说菊》之类文言文后的我们,得了不少思想上和文笔上的解放。”在朱自清的影响下,朱维之、苏渊雷、马星野等人开始崭露头角。

朱自清为温州带来新文化气息的同时,温州也塑造着他。一日,朱自清正与孩子在家中吃饭,妻子走进来,说刚才看见一件奇事:房东姑爷银匠店的伙计花七毛钱买来一个女孩子!孩子面孔黄黑色,衣帽整洁可看,与自己的孩子并没有太多差异。“我们的孩子所以高贵,正因为我们不曾出卖他们。”再一想到这女孩子手无缚鸡之力,未来卖给仁慈的主人做丫头是“不幸中之幸”,而卖给大户人家做妾则空断送了自己的一生。若是被卖到妓院里被“督责着承欢卖笑”的话,悲剧就有可能是终身的了。朱自清愤愤不平,写下文章《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热泪控诉:“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朱自清在观察中思索,在疏离中评判,性格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金嵘轩则默默关心呵护着学生。在《瓣香集》中朱维之回忆自己从学校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之余喜欢写作,他的短篇小说《玛瑙般的希望》发表在文学杂志上。一天在人潮涌动的上海北四川路上,金嵘轩竟然在人群中认出自己,还提到小说一事,鼓励其继续写作,让他深受触动。数年后,朱维之要赴日留学,想到金老师有留学经历,便写信请教如何办理手续。热心的金嵘轩立即回信,让他把所有用到的证件直接寄来由自己来办理。不到半个月,金嵘轩就办理好全部手续。老师的热心肠、务实作风让朱维之难以忘怀。朱自清的灵魂指引,金嵘轩的言传身教,给朱维之巨大影响,日后的他成为南开大学教授,学贯中西。

王季思则在《瓣香集》中回忆修身课上金嵘轩照念“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段,自己总觉得这是老生常谈,便不以为意。显然自己的神情被老师捕捉到了,课后金嵘轩来到他的位置上,循循善诱地讲了一番道理。后来王季思成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国十大古代悲剧集》等,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最后一颗文化灵魂”。王季思曾表示,自己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金嵘轩“修身是治国之本”的教诲。

当时也有部分思想保守的学生抵触朱自清的教学。金嵘轩得知后,并没有简单运用管理者的威严或行政手段去解决问题,而是将自己的儿子金溟若交由朱自清培养,鲜明表达立场。而金溟若从小在日本生活,回国后与中文“隔着一条相当深度的沟渠,可望而不可即”。朱自清鼓励并指引他:“文学的运用和艺术的境界是国际性的,所不同的只是使用的符号,即文字的不一,要在这一原则下去领悟自己国家的文学。”⑥朱自清还特地选择一本古文今译的新书《辛夷集》,讲解了近四个月。金溟若有所领悟,用中文写出第一篇散文《孤人杂记》,还发给《时事新报》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文坛影响一时。

朱自清在温州中学任教期间,金嵘轩还邀请这位好友为学校创作校歌,沿用至今:

雁山云影,瓯海潮淙,

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

怀籀亭边勤讲诵,

中山精舍坐春风。

英奇匡国,作圣启蒙,

上下古今一冶,

东西学艺攸同。

温州中学校歌

“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一句,承载着金嵘轩和朱自清对“英才匡扶国家,作圣贤去启蒙大众”的期望。其在广阔的历史时空中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既汲取中华文化之涵养,又引进西方之先进学问,以期塑造爱国爱群之公德和造福人群之能力。这八字阐释了学校办学的精神内核,而金嵘轩和朱自清两人的言行则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漫长的告别

金嵘轩与朱自清的“后会无期”

1923年10月,朱自清在阴沉的暗幕中徘徊许久,终于扣响了金嵘轩家的木板门。

木门“咯吱”一响,彼时的朱自清或许会想到过往“八千多日的匆匆里”自己除徘徊外真的已一无所剩,或许会想到自己“流离转徙,却踏不上净土”,又或许只是大脑一片空白。

木门再“咯吱”一响,满头白发的金嵘轩已经站在那里。这一年金嵘轩才37岁,朱自清当然知道好友的白发是怎么回事:全国政局正动荡混乱,各派系火拼争利,财政处于紧张状况,政府根本无教育经费下拨给温州中学。而教职员工的薪水发放、日常必须的教学开支、校舍设施的维护修理、图书仪器的购置更换等,样样都需要钱。《浙江教育季刊》上刊出一份《省立第十中学视察报告书》,极陈师范部校舍“工料单薄极不坚固”“栏杆已大半跌落”“墙壁剥落修理困难”,学校窘迫不堪。金嵘轩为学校四处奔波筹措经费,四处碰壁。

1924年2月,朱自清(左三)离开温州中学时与温州毅力文学社同仁合影

朱自清带着全家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温州,五口人全指望靠他的薄薪度日,而学校发不出薪水是常有的事。此前,朱自清收到了宁波四中和春晖中学的邀请,他可以兼两份工,并能按时拿到薪水,北上的企望日益强烈。但他深知温州中学在其经济无立锥之地时给以帮助,知晓好友金嵘轩在其碰壁时给予包容和支持,了解金嵘轩对他才华的赏识。他实在不忍心离开,更不忍心在临走前,还要向这位生活拮据的兄长好友借取路费,但人生之路在此时已经越走越窄……朱自清嗫嚅着说明来意后,并最终说出“想借六元钱”。金嵘轩理解大环境对朱自清的压迫,他从兜里掏出一把小钥匙,使劲晃开破办公桌一侧卡住的抽屉,拎起一个满是锈迹的小铁罐,拿出五块银元,递与朱自清。

尾声

狂飙为我从天落

1924年是金嵘轩和朱自清各自人生的转折点,两人的事业都在这一年起步。分别,是从此走向更大的舞台,两人的生命在激烈的变奏中走向新的高峰。

金嵘轩意识到有智慧的教师对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温州中学提出“名师兴学,培育良才”的口号,网罗包括夏承焘、杜天縻、刘延陵、马公愚、夏鼐等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训政时期他赴省教育厅任职,作为朱家骅的重要助手,执笔浙江地方自治专修学校的教育大纲设计方案。该方案确立以农业为主、政法为辅的教育方针,强调务实。外界时局时刻变幻,金嵘轩始终主张爱国情怀。在抗战的烽烟里带领济时中学全体师生共克时艰,推行健康教育,为强国准备强健体魄,并制定“整、齐、勤、朴”的校训,号召师生“一起振作精神,全体团结一致,大家为公努力,随处实事求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临危受命,重任温州中学校长,支持学生“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正义民主运动,甚至亲临游行现场保护学生免遭特务伤害。

金嵘轩为浙南乃至浙江的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是始终热爱真理、坚持进步的温州中学校长,也是浙南重要教育家,其行为选择、成就取得与之前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朱自清则成为散文大家,在文坛上声名鹊起,备受瞩目。凭借在温州中学建立起的执教自信,朱先生任教清华园,在抗战时期担任西南联大文学系主任,培养出一批知名学人、文化灵魂。他更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战士,所见社会贪腐和所遇民族危亡让他毅然走出象牙塔,逐渐摆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先后写作《执政府前大屠杀记》《血歌》等诗文。在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写下《论气节》一文,签名抗议美帝扶蒋并拒领美援面粉的宣言,即使在贫困与胃病的折磨中死去,也践行“气是敢作敢为,节是有所不为”⑦的誓言。

回顾两人一生,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凶帮闲,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另一条是向下的。”两位先生无疑均选择后者。

作者:林奕成(温州中学2022届校友)

指导老师:陈只信(温州中学教师)

图片来源瑞安发布、温州中学官网

编辑:陈东升

监制:施文洪

本文曾获第五届“燕园杯”全国中学生历史写作比赛特等奖

①金嵘轩:《日本健康教育之设施》,《中华教育界》杂志,1932年,第20卷第2期,第63页。

②朱自清:《自白》,《小说月报》杂志,1922年,第13卷第6期,第76页。

③朱自清:《旅路》,《小说月报》杂志,1921年,第12卷第8期,第21页。

④朱自清:《毁灭》,《小说月报》杂志,1923年,第14卷第3期,第28页。

⑤朱自清:《教育的信仰》,《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⑥夏海豹等:《守望家山——浙南教育家金嵘轩》,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年,第54页。

⑦朱自清:《论气节》,《知识与生活(北平)》,1947年,第二卷,第17页。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