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他45岁“入行”寻碑33年 在千百碑文中读懂千年温州

他45岁“入行”寻碑33年 在千百碑文中读懂千年温州

温州网 2022-10-29 09:40:44

  温州网讯 从45岁到78岁,33年来吴明哲执着于将时间用于一件事情上——寻民间碑文。不问凡尘事,只做“心中有碑”之人。吴明哲的朋友提起他,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他就爱与碑文、金文交流。他是一个享受独处、又有着滴水穿石之韧劲的学者。”

1993年在泽雅普查

  “入行”虽晚

  迷恋碑文频频出书

  记者去吴明哲家中采访,一进去就见客厅里摆着一张大书桌,四周均为落地的书柜。走进书房,除了书桌还是书柜,窗台也被改造成了小书桌台,上面放着书籍,就连打开的电脑也是各种书法作品。房间里里外外,因碑文拓片、金文书法作品、书籍,散发着浓郁的书卷味…

  吴明哲“入行”很晚,39岁之前或在家种田、或当油漆工,直至45岁才进瓯海文博馆工作。自从踏入文博馆,他就开始做瓯海文物的初步普查,他几乎每天挎着包,带着纸和笔深入田野地头去开展普查。“也就是因为那段时间的磨炼,我学会了一个人的‘战斗’,学会了享受孤独与寂寞,也学会了与世无争。”吴明哲笑道。

  据他回忆,1990年夏天,去调查泽雅四连碓。四连碓的一个石碑引起他的关注。这个碑叫《唐宅曹碓路下驮潭创造水碓碑》,立于乾隆五十五年二月。细读碑文后,吴明哲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建造水碓、使用水碓的股份制协议的石碑。该碑文既记载了温州千年纸山竹纸制造的有关情况,也为股份制研究提供了实物史料,生动描绘出该村村民合股建造水碓,立碑作契约的画面。

  自从那次之后,他最爱做的事就是一次次将碑文图片导入电脑进行研究。因为碑文是模糊的,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包括句读,再次查看相关的历史资料加以考证。每次去乡村寻找民间碑文时,他都有以一种要去见长者的心态做好去“寻碑”前的准备工作。譬如,去哪些寺庙宗祠、山脉河流,以及哪些人口稠密的村居,访问哪些村民等等。总之,他均会精心绘制一张张石碑可能存在的线路图,并不断修正,最后按线路图去寻碑。

  寻寻觅觅中,吴明哲越来越觉得民间的碑文是定格的历史、厚重的艺术,值得他用一生去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吴明哲的寻碑之旅的足迹遍布整个浙南地区,累计行程1万多公里,共发现碑碣、墓志等数百件,拍摄各类照片数千帧。

  有了数年的田野寻访、调查经历的吴明哲,立下一个目标:要出一部有关碑文的书。2006年,他终于出版了《温州历代碑刻集二集》。这部书是他从抢救性收集的600多件碑刻、200多张拓片,3000多幅照片中,选出精品进行摩拓、整理,并配以注解。这部书,总共有1200多页,倾注了他十年的心血,最后还被列入温州地方文献丛书出版。

  有了首次出书的尝试,他就再也停不下来,于2019年又出版了《温州访碑录》。该书共收入碑碣(墓砖)306件,其中旧永嘉县(鹿城、瓯海、龙湾)139件,旧乐清县(洞头、玉环)27件,旧瑞安县(文成)79件,旧平阳(苍南、泰顺)61件。

  有专家评价,尽管《温州访碑录》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其具有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早已闪闪发光。书中收录的许多碑碣,有的被丢弃在猪圈边,有的则已成搓衣板、铺路石,但通过吴明哲一遍遍“重走”温州乡土人文的历史路,保存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载。在与时间赛跑的途中,他抢救这些珍贵记载,也为研究温州社会发展史、地方史等提供了参考依据。

  数年与民间碑文对话

  感悟美好生活的意义

  吴明哲家中书房有一幅篆刻《伐木丁丁》,正是他45岁开启事业旅程,52岁转正,一路走来的人生感悟。

  当时吴明哲看到伐木工人辛苦工作被蛇咬很痛苦,但他却想到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中《小雅·伐木》的一句,进行篆刻创作,以阳光的心态去描述当时的场景。以此激励自己,遇到困难时,要想到快乐的“丁丁”伐木声与“嘤嘤”鸟鸣声,好好生活才是最美好的。

  吴明哲最美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与碑文接触,从访寻、传拓、文字辨认到反复通读、誊录、打印,注明碑碣来源等,工作量巨大,但工作接触之后就会有着满满的幸福感。他庆幸因为这一辈子都在坚持寻碑工作,从散布在温州各地的碑碣中读懂了千百年的温州,知晓了瓯越先民如何迁移、地域文化如何传承、乡土历史如何发展、民族文化如何演进。搜寻、研究、整理温州碑刻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

  某次,吴明哲听说泰顺县里光村有一座很有名的清代石碑,随即驱车前往。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他在一处水田里发现了那座石碑。当时天气寒冷,没有带足御寒衣物的他脱掉鞋袜涉水靠近石碑。那座石碑《义田小引碑》,俯立在水田里,碑文朝水面,有500多字。它立于清乾隆五十四年,因在野外长期风化已模糊不清,大致是关于当地捐赠办书塾一事。于是,吴明哲决定拓下碑刻。拓片带回家后,他花了近1个月,拓到腰酸背痛,又请教了许多人,才将碑文全部辨认清楚。“长时间与民间碑文对话,从屡试屡败、屡败屡试中,我已总结出独特的拓碑技术。掌握了这个技术,拓片字迹与图片都很清晰。”吴明哲自信地说道。

  心中有“碑文”还有“金文”

  让温州的人文历史再传一千年

  吴明哲心中不仅有“碑文”,还有“金文”。享受孤独的他,迷上了很少人去研究的周朝盛行的“金文”。“我第一次看到文物上镂刻的‘金文’时,就觉得太有魔力,深深地被迷住了。现在的汉字笔画很简单,而金文这种古老的文字,瞧上一眼,就能感受到它的活力,仿佛是一个会‘唱’会‘跳’的艺术家。”他时常拿着金文放不下手。

  他拿出自己撰写的,《殷周金文选临集》初稿与记者聊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它形成于商,盛于两 周、春秋、战国,延至秦汉……

  虽然研究金文很枯燥,有些曲高和寡,但吴明哲始终认为金石碑刻是地方文献的首要物证。今日温州留存的金石文献,除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外,很多是自宋代以来的碑碣,大致分为祠庙、墓碑、纪念、纪事、诗碑等,涵盖温州地方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管理、宗法族规等历史信息。

  吴明哲说,这些年他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一直研究碑文、金文,接下来将继续研究篆刻。无论是碑文、金文,都是他主动寻求孤独,进而享受清欢的一种生活状态。而研究的每一块碑、每一个金文,每一块篆刻,都是他在与历史对话,用自己的方式让温州的人文历史再传一千年。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45岁“入行”寻碑33年

  在千百碑文中读懂千年温州

  记者:潇瑜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张湉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