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外河治理显成效 治河不在一时更在长久
核心提示:
2013年
2005年
现在的九山外河与2005年时相比,水质有很大的变化。环保部门提供
温州网讯 治了一次又一次,这一次老百姓总算看到了九山外河的改变。而这种喜人的变化,保持了快两年。
九山外河是温州老城环城河的一段,也是标注着老城记忆的河段。32年前,市民黄素萍推着小车,在九山河游泳桥边上开始了第一声叫卖。32年间,九山冰淇淋的味道融入了温州民间传统记忆,但眼前满载着民间记忆的九山河,却因为污染变了“味道”。
“原来九山外河周边环境可好了,夏天开满了白玉瓯儿,漂着淡淡香气。”黄素萍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九山外河渐渐变脏、变浊,她看见过偷偷倒泥浆的船,也看到打捞泥浆和淤泥的船。人们一次又一次想把这条河从污染里救出来,但河水却从浅绿、灰绿到浓灰,夏天飘来的不再是幽香,而是阵阵恶臭。
如今明显的改变,黄素萍将其归功于河里的浮岛和气泵。最初,看着九山外河直冒泡泡,黄素萍还担心又来了新的污染。没想到,这一场场的“泡泡澡”,还有九山外河两侧那些托着美人蕉、睡莲、狐尾藻的浮岛,竟是九山外河变清的“功臣”。
“生态浮岛,是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的关键环节。”工程施工单位负责人王纪介绍,九山外河生态修复采用新技术,是科技部“十一五”水治理项目,目前全国仅有温州等4个城市实施该项课题。沿着九山外河清明桥至北小桥河段,1公里多的河道装了20套造流曝气机、百余个“生态浮岛”。浮岛上的水生植物,不仅均有观赏价值,还能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剂微生物生化降解作用,吸收污水的养分,净化污水。
工程投入200余万元,在九山公园管理所副所长朱勇看来,目前的成效,对得起这个价。沿着九山外河的游步道,河面拂来凉风,水面美人蕉盛开,菖蒲绿草青翠欲滴,喜鹊飞来飞去。朱勇和同事经常沿着外河游步道巡查,这里的变化令他欣喜:“外河还没有截污纳管,能保持这种效果很难得,内河也要跟外河学学生态修复。”
能保持,便意味着要告别治了又治的进行时态,向治水完成时转变。“现在隔2天就有船过来把河里的垃圾捞走,没有这些工序,保持洁净应该很难吧。”黄素萍说。
九山外河的维养期尚有2年,意味着要继续投入。“以后,每年维养的成本大约是工程造价的8%。”王纪解释,九山外河要定期开闸泄洪,每一次交换来的都是脏水,而且周边还存在污水渗漏,人工的生态修复始终不能彻底恢复。“污染的河道就像重病患,截污纳管是手术断了病根,生态修复像中药调理,让病人慢慢康复。如果不养护,可能一不小心就又变成了重病患。”王纪说,今后,我们的治水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完成进行时”,只有不断维护才能保持效果。
部门声音
河道维养或走市场化道路
“生态修复是一项新技术,综合之前治水经验,今后河道后续维养方案可能会更受重视。”鹿城区温瑞塘河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河道治理不能一劳永逸,从源头控制入河污染到长效维持,保持前期治水成效,需要后期持续养护,九山外河的治理经验可能提供一种样板。接下来,部分治理河道可能学习外地经验,采用市场化方式进行维养。
治水手札
告别“一劳永逸”思维定式
面对污染的河道,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除黑除臭,什么时候变清变澈?
为了这一目标,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部门,治水的真金白银没少投入,但回过头看实践,有些河道整治成效却并不显著。
看黑臭河垃圾河治理名单,市民不难发现,某些曾经作为治理典范的河道,如今又摇身上榜。比如市区双井头河,早在2003年就因生物修复曾作为典范进行表彰,但是当年完成人工重建良性水生态系统的河道,最终又被“黑”了。
如此治了又治,问题出在哪里?
九山外河生态修复成果的保持,给我们一种新的启示:不能再抱着一劳永逸的思维来治水,而要以“完成进行时”来继续努力,否则将可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治理后再污染”的老路子。
完成进行时不仅是一种时态,更是一种心态。今年我市将治理680条黑臭河、垃圾河,如果这些河道治理过程中,入河污染物不能持续控制,排水管网、截污纳管不能同步跟进,长效管理机制不能同步建立,后续维护办法不能同步出台,那么最终的治水结果可能还是污染的又一次“复辟”。因河制宜,要找到合理治水模式,让治水保持“完成进行时”的效果,才能真正事半功倍。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