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现史上最窄人行道:0.24米 只够踩上一只脚
核心提示:市政专家:道路本身宽度受限,尤其老城区,无奈压缩人行道
树与墙壁之间的人行道最窄处只有0.45米
此处人行道宽0.24米
温州网讯 近日,市民郑小姐反映,温州市区横河南路(体育中心北侧围墙外)的人行道很窄,人行道上种上了树并立着很多电线杆,且四周停满了车辆,行人根本就无法行走,“几乎可以算是温州最窄的人行道了!”
昨天,记者走访市区多条道路发现,这样的人行道并非个例,为何有这么窄的人行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否符合规范?
【热问题】
记者亲历
人行道走着走着就没了
在横河南路,记者看到两侧的人行道上只有两三个市民行走,而多数的行人走在机动车道上。“人行道太窄了,根本没什么人在上面走。”在横河南路上的经营户孙小姐说。
记者顺着横河南路的人行道自西向东行走,原本可以两个人并肩走的道路,大约走了5分钟后,便只能容一人行走,再走上个两三分钟,只能单脚站立了,再往前走,人行道与台阶处最终并道合一,没了。
通过卷尺测量,横河南路的人行道宽度一般约为1.2米,但最窄处只有半个彩砖的宽度,约为0.24米,只够成人一只脚落地。有行人称之为:“史上最瘦人行道”。
时宽时窄时断时续
横河南路的两侧停满了车辆,中间只够一辆车行驶,不少行人就穿梭在车辆之间。“嘟嘟嘟”一辆车按起喇叭,前面的行人便自觉向两侧靠边,记者看到其中有一位市民一脚踏在人行道上,一脚踏在了机动车道上。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麻行小区旁的小路——水窟头,也就是百里路小学的操场外围,一圈的人行道几乎全被车辆占据,半个车身爬上人行道,行人连侧身的地方都没有。
记者在市区先后走访了民航路、学院路、飞霞北路等地,发现这些路段的人行道时宽时窄、时断时续。同在一条人行道,大的地方可以停下一辆车辆,小的却只能站上一只脚。
树池让小道更窄
记者观察到,体育中心北侧围墙外的人行道上,几乎每隔5米就有一棵树,树池直径大约有50厘米,使得原本就狭窄的人行道更加难以行走。“看到有树的时候,就侧身过。”横河南新村居民张老伯说。
除了树、垃圾桶、电线杆等公用设施外,在其他路段,记者还看到了晾衣架、垃圾等堵在人行道上的情况,行人无从迈腿,只能换道。
【冷观察】
标准明确
宽度标准至少2米
我国2012年发布的《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过的要求,并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最小值为2.0米。
市住建委2012年编制的《温州市市政工程设计导则》中关于“道路”的规定明确:主、次干路人行道宽度>3.0米;支路人行道宽度>2.0米,人行道断面应留有设施带的空间。根据标准,民航路属于主干路,横河南路及水窟头属于支路。
可以看出,无论是按照国家规定还是地方标准,人行道的宽度设置至少需要2米,显然,以上几条我市的“超瘦”人行道都没有达到标准。
专家分析
只能“委屈”压缩人行道
虽然人行道窄,但道路本身确实就不够宽,一方面是客观现实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居民出行受影响,这样的矛盾如何调和?
市城建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吴延平说,人行道达不到标准,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道路本身宽度受限,尤其是小区内,考虑到机动车的行驶,只能“委屈”压缩人行道,就比如横河南路;有的还涉及到拆迁问题,因为拆迁难以推进,也影响了道路建设,民航路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情况一般出现在老城区,新道路在建设时都要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
吴延平提供了一种改造树池的方案,就是让树池与人行道地面保持同等高度,形成一个平面,这样就增加了可行面积。还可在树池上面覆盖一个零高差的护树板,同样能让植物根部透气。
部门回应
可能纳入改造工程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道路审批由发改部门负责,新建、改建、扩建由住建部门负责,道路管理由城管部门负责。
市住建委负责人说,如果人行道走着走着没有了,行人势必会去非机动车道或者在机动车道上借道,造成混行、拥堵。他表示,如果人行道因为过窄而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出入,带来安全隐患,是有可能纳入改造工程的,不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条件。
鹿城区城管与执法局工作人员则表示,如果发现人行道被违规占道行为,他们将及时做出处理。
市民声音
管理得当,窄也有窄的味道
市民郑老伯来电说:“我们老人家喜欢饭后散步,求条连续、不中断的人行道。”
有留学经历的王女士说:“一些发达国家大街上人行道一般都很窄很窄,有的街上还没有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就在人行道上骑,这是国外汽车普及以后,根据多年实际情况对街道进行改造而形成的。现在温州私家车很多,加上公车和公交车、出租车,人均拥有汽车率并不亚于发达国家。汽车多了,自行车和行人少了,自然要把路多留点给汽车。其实只要人行道管理的好,窄也能窄出味道来。”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