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办教育:摸到过河的“石头”

2014年01月21日 07:42:01来源:温州网-温州日报查看评论
核心提示:教育,曾被视作中国计划经济最后的“堡垒”。敢为人先的温州人,自改革开放以来,便不断地敲击着“壁垒”,试图在教育领域探路市场和未来……

  (三)再出发,让民办教育来领跑

  1993年,周星增下海了。他带领的财会系势头大好,他却毅然辞掉教职,成了温大第一个下海经商的教授。

  当时,他没想到几年之后,他仍会回到大学,更想不到他的使命是办一所大学。他只想来点“实”的。

  就在周星增下海的那个年代,民办教育的先行者们已经摸到了教育市场化的石头。

  教师林方秋在那一年“下海”。他从雁荡带着一批学生到城关参加高考,乐清城关二中的教师黄纪云找到他:要办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请他当校长。

  蓝图铺展,林方秋那个夏天就留在了城关,一呆20年。

  他们心里的蓝图,就是如今的乐清育英学校,是当地炙手可热的名校。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免费,但现在家长们愿意多花好几万元,挤破脑袋把孩子送进育英。教师也愿意留在这里,工资最低12万元,比公办学校高了近一倍。

  “教育家的眼光、企业家的头脑。”林方秋认为温州的民办教育就需要这样的人。从1993年办育英学校、到后来的育英国际实验学校、杭州实验外国语学校、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短短5年,“育英系”就走遍温州,从小学到高职涵盖四个教育阶段。

  不单是育英,新纪元、越秀、浙鳌、心桥、爱绿等诸多温系民办教育品牌逐渐成熟。1996年民办教育“温州模式”正式被专家认可。温州经验此后被写入了1997年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专门增补“政策与扶持”的内容。

  而此刻,富起来的周星增也回到了教育。凭借温州人的敏锐,他赶上了民资建高校的热潮。

  他这一步跨得更远,直接把建桥学院建在了上海,成为沪上迄今最大的民营大学。周星增的目标是实用型人才,珠宝设计、会展、物流,而非人云亦云的热门。

  如今,周星增的建桥已经在计划招收研究生,并且与国外强校合作办学。“有时候,民办学校还像干儿子,但我很乐观,明天会更好。”周星增说,教育这个最后的“壁垒”仍要靠体制突破来释放活力。

  新一轮教育改革,温州正是试点。

  2011年,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温州开跑。“1+9”温州新政出台,试图逐条打破制度障碍,在同一赛道上,让民办教育跑得更快,并充当领跑的角色。

  从过去教育金字塔底端的补充,变成塔尖上的名校,这是温州教育先行者们又一次挑战。

  2014年1月,育英更大规模的校舍正在建设。林方秋说,市场早就做出了选择,而民办教育从发轫以来,一直面对的是市场的选择。

  “温州,还是应该做更多的事情。”2014年1月,周星增在北京参加全国教育年会,“温州”是会上的热词。他说,温州应该发展实用性大学,实现高品质蓝领的温州制造;采用中外合作办学,带给温州人世界的视野……而这恰也是建桥的方向。

  2014年1月,78岁的金文斌仍笔耕不辍,在为温州教育志整理新的篇章。“政府蓝图早就有了,现在要想想动作怎么才能快起来?试想,温大要是没有‘三元券’的创新,怎么办起来?”金文斌相信,改革者们总能摸到过河石头,新的一篇正在翻页。

  (文中数据出自《温州经济模式下的民办教育》金文斌编著)

本文转自:温州网

N作者: 记者黄之宏 孙余丹 |编辑: 金道汉|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