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公车改革面临硬骨头 专家称需防车补变“涨工资”

公车改革面临硬骨头 专家称需防车补变“涨工资”

《瞭望》新闻周刊 2014-07-26 13:56:13

  严防“公车照坐、补贴照拿”

  由于涉及到利益分配,如何“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成为新车改的另一个敏感点。根据改革方案,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公务员每人每月1300元,处级每人每月800元,科级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30%,边疆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的150%。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对于党政机关非领导岗位的普通公务员来说,过去“实物补贴”时代他们往往享受不到公车待遇,而车改后车补“人人有份”,过去无奈的“私车公用”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偿。因此,新车改在基层干部中获得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但与此同时,一些干部也表示,目前公布的政策还比较粗线条,在执行中需考虑如何更接“地气”。

  比如,规定科级及以下公务员每月补贴500元。但一些基层公务员面对的服务地域较广,即使按照中央规定上浮到650元,甚至750元,对那些跑腿多、路途远的乡镇干部、一线业务人员而言,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在一些地方车补不够用的同时,以往各地在车补环节出现的问题,也给新车改提出了“另一个极端”的提示。比如高额车补“赎买”。记者发现,以往的公车改革中,一些地方的车补数额很高。

  比如温州车改中,正县实职每月最高补贴3100元,杭州正局职位车补每月2600元,宁波市正局职位每月补3000元,一些地方处级干部每月超过3000元。如此高额的车补实际依据不足,有“赎买”之嫌,引发群众对于公务人员变相增加福利的质疑。新车改在全国推行后,将统一车补标准,已经“升上去”的车补该如何“降下来”,也是改革在地方落实的一大阻力。

  受访专家表示,新车改推行过程中应合理确定补贴标准,既不能影响党政机构工作效能,又不能将车补变成新一轮公务员“涨工资”,催生机关单位养“懒汉”、“闲人”。同时,针对交通事故应本着“对人不对车”的原则——个人按政策比照工伤,而车辆只能走保险等细节问题和衍生问题,如不能出台补充性、可操作的制度安排,也容易影响改革的实际效果。

  此外,一些基层干部表示,“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推行,形成联动,特别是省级层面以下不宜“各自为战”。

  改革应该“一刀切”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车改革一直是改革热点。各地在公车改革中做出的种种探索取得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在调研中记者发现,一些地方“拉抽屉”式的公车改革经历,也导致部分群众对于新车改心存疑虑。

  “会不会拍卖旧车去买新车?”“地方上会不会是为了应付上面作作秀?”“会不会出现拿了补贴、公车照坐的情况?”记者在基层采访中也听到了这样的质疑。

  公车改革专家、湖北省政协常委叶青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多年来改革不彻底导致群众信任度降低,另一方面也确实应该防范群众担心的问题再次出现。“比如此次改革力度很大,中央明确厅局级官员都要改革,而一些地方还在磨蹭观望,甚至不相信会改到这个层面。要打破这些顾虑,只有加大改革力度,让群众有真切的改革感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温网编辑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