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赛】战地钟声

来源:温州网作者: 董良宵 2014-08-29 09:11:30
核心提示:“微信十条”的发布,既有净化网络环境的初衷,也有国家互联网战略意图的暗示。
查看评论

  上半年,一个叫“ISIS”的伊斯兰极端组织突然杀进公众的视野。在烽烟四起的伊斯兰世界,极端组织并不稀罕,但这个“ISIS”似乎确实有那么点让人“爱死爱死”的理由,它的基地不仅成了伊斯兰青年男女蜜月旅行的热点,同时也成了部分欧洲青少年寻求所谓激情的圣地。这得益于该组织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宣传,为自己贴上了“酷酷”的标签。

  反观国内,从整治微博大V到惩治网络推手,从地方政府创办辟谣平台到网信办发布“微信十条”(即《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我们看到的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暗潮涌动,部分新媒体已经成为舆论监控的“死角”。新发布的“微信十条”,实际上明确了三个制度:

  “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其实质是“实名制”。通过“实名制”的执行,提高网络犯罪的成本,增加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维护媒体平台的有序运行,把谣言和“阴谋论”围堵在“实名制”的篱笆墙内,谁造谣,谁传谣,谁受罚。

  “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发布、转载时政类新闻”,其实质是“准入制”。通过推行“准入制”,提高政府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把控力,紧握“麦克风”,抓牢“话语权”,始终坚持政府作为重大及敏感信息“第一解释人”的角色定位,牢牢占据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

  “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其实质是“公开制”。“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的怪象背后,折射的是“信息饥渴”的社会症结。中国是个“谣言大国”,八卦成风,害人不浅,这恰恰是信息渠道过于单一导致的不良后果,只有开放更多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让阳光照进现实的角落,才能清除信息病菌。

  同时,任何管制措施的出台,总是伴随着失去自由的担忧。

  其实“微信十条”的实施,在界定了言论自由的现实边界的同时,也划定了政府舆论管理的权限范围。“法无禁止即允许”,“微信十条”不是强化对言论自由的钳制,而是为言论自由的放行指明了方向,从此言论有了安全边际。

  “微信十条”的发布,既有净化网络环境的初衷,也有国家互联网战略意图的暗示。互联网催动了人类一场新的迁徙,由传统社会向网络化生存的“新大陆”的一次集体迁徙。在这场大迁徙中,伴随人类的,将是种种不适和情感的、观念的冲突。扁平化、碎片化的互联网,让个人力量增强、个人价值释放,同样让人性恶的一面的破坏力放大。“微信十条”,是意识形态领域敲响的警钟,是对人类网络生态的一次提前立法。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互联网战地的钟声已经响起!(文/董良宵)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陆向东|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