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超发展两年间 温州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
核心提示:在步入发展新常态的当下,低小散粗放型发展模式已没有前途,救赎的唯一办法,就是转型升级。
制图/丛丛
温州网讯 今年5月19日,随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一新一声开工令,通用航空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在温州,通用航空产业正蓄势待“飞”,通用航空市场成为不少温商投资的新领域。
通用航空产业的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壮大,正是温州这两年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缩影。
前些年,温州传统产业的发展之困摆在眼前、不容忽视:面对宏观经济向下压力、要素制约趋紧和外部市场多变的当下,“低小散”产业弊端尽显。全市15.7万家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41家,中型企业540家,其余99.6%都是小微企业,截至去年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仅有电气产业。
破转型之题,实属不易,却迫在眉睫。无论是市委市政府,还是诸多企业,共识已然形成:在步入发展新常态的当下,低小散粗放型发展模式已没有前途,救赎的唯一办法,就是转型升级。
转型是一次凤凰涅槃,重在路径选择。
两年来,市委市政府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着力引导企业破除传统路径依赖,进入转型升级“正轨”——
痛下决心,淘汰落后。我市痛下决心以环境保护倒逼,整治关停小化工、小电镀、小熔炼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又没有创造多少税收的高耗能企业。截至目前,我市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占全省近1/3。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启动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对全市各类工业企业按照不同行业进行考核分类排位,并与财政扶持、税收减免、有序用电、资源价格等挂钩,倒逼企业变粗放低效发展为高效集约发展。
转型路上,打造成长性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平台,是温州的一大特色招数。
针对70%以上小微企业无自有厂房的实际,我市将小微企业创业园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举措,计划投资450亿元用3年时间建设104个2400万平方米的小微企业园,目前已竣工18个、完工面积202万平方米,在建63个、建筑面积960万平方米,为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打造“梦工厂”。
与此同时,“四换三名”“三转一市”的步伐正越来越快,助推企业做大做强。有数据显示,“机器换人”企业覆盖面达28%,高于全省7个百分点。这两年,“个转企”“小升规”“企转股”均居全省第一;政策引导不断释放大红利。当前,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46家。
企业不断成长,“科技”与“电商”是助推企业转型的一对“隐形翅膀”。
以科技人才为例,我市引进中科院生材所、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系统流程装备研究院、北航温州研究院、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而网络经济成为温州“一号新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去年全市网络零售额和居民网络消费额均居全省第三。
一头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牵引,一头是“互联网+”时代的引领,温州抢抓契机、酝酿动力,努力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子愈来愈坚实。
两年来,“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的实施,为温州产业转型明确了清晰方向。
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率先发力,吹响了转型升级的集结号。市政府规划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和专项扶持政策,聚焦问题、瞄准靶心、精准发力推动五大支柱产业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强化产业聚集基地、区域品牌战略等政策扶助手段,力推传统产业就地升级。
政策叠加效应转化为企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传统产业正努力走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皮鞋服装设计引进3D技术实现高端定制,传统电气联姻物联网实现智慧化;泵阀汽配企业向大专院校购买专利技术谋求产品高精尖……
温州制造变温州“智造”,我市把发展时尚产业作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途径,谋划实施“时尚新天地”、时尚商圈、时尚街区、时尚小镇等平台项目,向着“时尚之都”迈进。
也正是在这两年,我市在做减法盘活存量的同时,通过做加法,扩大增量。全市实施“温州赶超发展三年超万亿投资计划”,大力推进工业强市、工业强县和工业强镇建设,近两年限上工业性投资和技改投资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今年1至6月限上工业性投资增幅高全省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超过8%,均高出全省平均增速。
“产值规模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质量效益的提升。”温州大学教授胡振华认为,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和政府引导,温州经济增长动力开始从依靠低价和数量增长型的“规模红利”,转向以内涵提升为主、质量增长型的“生产率红利”。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