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理发店过渡变扎根 细读背街小巷的坚守

来源:温州网–温州都市报作者:黄小玲 朱斌/文 王诚/摄2016-03-23 07:17:00
核心提示:“刚搬过来时,沧河巷十分破旧。这几年,房屋店招修过了,路面也铺了沥青,最近电线杆也拔掉了,在这里开店,还蛮舒服的。”
查看评论
市区沧河巷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

  两个“新区”的距离,且看温州“比追”步伐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②

  三垟湿地柑农老郑家门口的“辩论会”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③:

  温州网讯 讲故事

  在市区沧河巷深处,胡肃租了间店铺,门口摆着盛开的金盏菊、瓜叶菊,店内4个鱼缸养着各类热带鱼。要不是大门玻璃中间有条细细的贴片,写着小小一行字“碎娒理发店”,还真难猜出这间店的“真实身份”。

  “碎娒(音)”是家里人对他的昵称,温州话的意思是“小的孩子”。店主胡肃今年68岁,40多年前开了“碎娒理发店”,后来因为拆迁的关系,把店搬到了沧河巷46号,一租就是14年。来这里理发的,大多是老邻居。没有客人的闲暇时光,胡肃就哼着京剧逗逗鸟,或跟邻居坐在门口喝茶聊聊天。

  “刚搬过来时,沧河巷十分破旧。这几年,房屋店招修过了,路面也铺了沥青,最近电线杆也拔掉了,在这里开店,还蛮舒服的。”在胡肃的设想中,他打算在这里扎根。

昨天,胡师傅在店内为客人理发。

  搬到沧河巷,当初只是为了“过渡”

  说起当初之所以把店选在沧河巷,胡肃笑了,“一开始,就是觉得巷子里租金低,随便过渡一下。”

  2000年,胡肃老家拆迁,他把碎娒理发店搬到沧河巷临近信河街巷口。两年后巷口拆迁,理发店又搬到了现在开的地方。

  胡肃记得,很长一段时间内,沧河巷巷子上空和房屋旁边横七竖八拉着各类线缆。“搞不清楚是电线还是电话线,反正就是很多,路边每隔几十米就是一根电线杆。”胡肃说,奇怪的是,路灯却不怎么亮。不仅如此,一遇到水管爆裂或者安装一户一表,地面就会开挖,之后再用水泥补回去,常常是“东补一块西挖一块”。这一带房子也很破旧,有些房子连化粪池都没有,卫生间排污直接连着下水道。

  所以,胡肃当初一直打算:“等拆迁安置房店铺到手了,就搬回去”。

  安置店铺分到手,他却继续“赖”在这

  后来,沧河巷慢慢有了变化。

  政府部门开始出面把这条巷子的房屋外立面整修起来,还统一设计了棕色底的木质店招。电力人员也过来把线缆有的整理掉,有的埋掉。巷子里安装了古色古香的路灯,还安装了不少监控摄像。路面也经过了大翻修,不再坑坑洼洼。

  “现在看地上看天空,清爽多了。”胡肃带着记者沿街走走,不时点赞。

  等拆迁安置店铺分到手,胡肃不想搬回去了。他把自家新店铺出租,继续租着这间店。“不想再搬来搬去了,就这儿吧!闹中取静,还蛮舒服的。只要房东继续把房子租给我,我就不搬走。”这一次,胡肃有了新的打算。

  老胡觉得,统一的文化味比店招更重要

  在沧河巷,原先政府部门统一制作的棕色店招,很少有店还保留着。各家书画装裱店、玉石店按自己的特色安装了店招,有的墙壁也被刷上了各种颜色,风格各不统一。

  碎娒理发店没有店招。胡肃说,他觉得统一的棕色店招不好看,就去改装了,后来去部门备案审批时,被告知需要做夜间亮化,“我觉得麻烦,就没弄了。”

  在胡肃看来,重要的不是统一的店招,而是统一的文化味,“沧河巷聚集了很多书画装裱店,古色古香,可后来又有一些房屋中介和餐饮店进来,破坏了这种味道。”店门口的小路经常有车辆停靠,有时候对向车辆顶住了,脾气暴躁者,还会高声起来,这时胡肃就会出来疏导,指挥车辆各自退让一下。他常想,如果能搞成单行线,或许就不会顶牛了。

  提建议

  叶建市政协委员、温医大城市文化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背街小巷体现的是城市的性格

  今年市两会,叶建提交了一份名为《打造新型标杆城市,重塑温州城市形象》的提案,引起了不少市政协委员的热议和思考。

  “背街小巷整治不好,其实就是城市细节管理不到位,开发不到位。”叶建认为,不只是环境卫生、巷弄的个性风格、配套设施,还有背街小巷的规划缺乏城市品位,也是一个大问题。

  叶建说,像杭州等城市,背街小巷的打造是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的,体现的是城市的性格。城市的发展需要有人,而背街小巷往往体现了市井居民的居住习惯,以及老城的文化。

  学历史的叶建,对温州背街小巷饱含的文化深谙于心。此外,由于早年曾久居北京、上海等地,一线城市对背街小巷的整治和管理,让叶建印象深刻。他说,在文化底蕴上,温州的背街小巷有很深的根基,大有文章可做。他建议,将背街小巷的整治统一规划,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或者,根据城市和街区的品位,重新对背街小巷进行定位,从细节开始规划和处理,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和开发。

  谈感受

  林伟鹿城区五马街道百里坊社区主任

  小巷的环卫保洁,不能只靠清洁工的一把扫帚

  19年的社区工作,包括9年的社区主任,用林伟的话说,她把青春都献给了社区。如今她所在的百里坊社区,面积虽只有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有1.5万人,是五马街道人口密度最大的社区之一。由于地处老城区,且是学区房地块,所以百里坊社区的居住人口呈现两“多”:老人多、流动人口多。光是出租房就有1000多户。

  “买了学区房的,一般都租出去,等孩子入学了,就把房子卖了。”林伟说,每次他一看到巷子里某一个垃圾桶旁多了几张沙发和桌椅,就知道这附近肯定又有谁搬家了。这个时候,林伟最头疼的便是,这些建筑垃圾是不归清洁工打扫的。后来林伟想了个法子,在社区里设置建筑垃圾的临时集中点,方便居民。谁料,社区外的人也把垃圾偷倒在这里,偷倒的建筑垃圾甚至比社区居民倒的还要多。

  不仅如此,在林伟看来,架在头上的这些线缆都是安全隐患。有一次,巷弄里一条排污管道漏了,需要断电处理,她只好一股脑儿把电力部门和通信运营商的工作人员全都喊来,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才把线缆清理好,把管道修好。而小巷里里外外贴着的小广告,真是难看。“有些广告的确是便民的,我们也在社区设置了专门的张贴栏,可是他们偏偏喜欢贴在雪白的墙上,而且刷得越白的墙,贴得越多越快。”林伟说,就连她自家的门也经常被人贴上“牛皮癣”。

  对于小巷的环卫保洁,林伟说,不能只靠清洁工的一把扫帚,及社区干部的火钳和刮刀,商户也应做好门前三包的职责,居民也应有基本的素质和修养,共同维护小巷的整洁。

杭州大兜路

  说比较

  杭州的小巷富有江南特色温州的在设计上还得花心思

倪华初,39岁,大浙网编委

  在杭州城内的背街小巷,有些建筑不是很新,经过装饰,白墙黑瓦,还时时会遇到一些园林特色风格的小品和点缀,感觉江南特色十足。一些民房,也做成民宿、咖啡馆或者餐饮,奇怪的是,主城区内这些在民房里开设的餐饮服务店,大多干净,没什么油烟污染,这点杭州管理得很好。

  最近温州市领导带队到杭州考察,听说去了安吉支路的背街小巷,这里是老城区,步行5分钟就到西湖,这条才100多米长的小巷,两侧是老旧居民楼,基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三四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子,说新不新说旧又不够旧,又不属于历史文化街区,不能像河坊街那么改造。前些年,杭州市政府对这里统一修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白墙灰瓦、青石路面,巷子里又有绿意,也是江南风味十足的。

  前几天我回温州,和朋友在东瓯智库一家餐馆吃饭,环境和美食都很有特色,这类特色店多数集聚在东瓯智库、米房等地。而其他街巷里的餐饮店,多数是快餐店、面馆等。其实,如果我们的城市有更多的休闲意识,在各小巷也应该开出有特色的店,多在设计和装修上花心思,也可以改装得很美。

  杭州同样车多,行车在杭州的小区或者小巷,反倒不像温州这么容易拥堵,停车也没那么难。杭州多数小区和小巷采取单行线,初到杭州,觉得路线太绕,实际上实行单行线,车子就不会“顶牛”,小路上就不容易路阻。另外,一遇到修路,那一区域也会临时变成单行线。居民作为城市的一分子,需要有这样的配合管理的意识,让小巷变得顺畅而有韵味。

扫描下载“我们”APP

本文转自:温州网

N编辑: 诸葛之伊|责任编辑: 黄作敏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

拜尔口腔医院
我们“we”App下载close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