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育“十三五”规划:将新增300多所幼儿园
“十三五”规划战略目标
到2020年,主要指标达到全省中上水平,建成教育现代化强市,成为全省三大教育中心之一和全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
温州网讯 一纸规划,明确未来五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历时2年多、总字数3万余的《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近日出炉。
昨日,温州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规划》进行详细解读。温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全面“二孩”政策及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未来五年,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我市将本着教育优先、立德树人、质量立市、统筹协调、改革创新五大基本原则,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实施“十大工程”,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给学前教育带来巨大压力。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我市3至5周岁在园幼儿为30.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这个数字将上升到41.2万人,相当于每年以2万人的速度递增。为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未来五年,我市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0所,新增学位10.3万个(按每所幼儿园9个班级,每班30人计算)。
而创建特色示范的普高教育,也是未来五年我市教育努力的方向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通过优化普通高中布局、强化特色示范普高创建、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职教育融通发展等途径来推进普高建设。尤其是制定普高学校跨区域自主招生的准入条件,逐步引导各地特色示范普高学校采取联区、联片等多种联合招生方式,致力形成规范有序、灵活多样的普高招生机制。“制定相关准入标准,引导规范优质高中跨区域招生,是促进高中学校错位发展、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教育需求的必然选择。”
此外,《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市将如何打造全面现代化教育强市、提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学城联动的高等教育、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延伸全纳的特殊教育等,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举措。
学前教育
现状
全市幼儿园1556所,其中等级幼儿园1107所,等级比例达71.3%,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86.9%。
目标
等级幼儿园覆盖率95%以上,其中二级以上幼儿园比例达到4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9%以上。
举措
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
以公益和普惠为主,因地制宜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网络。到2020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80所,新增学位10.3万个(按每所幼儿园9个班级、每班30人计算)。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对经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建设经费和租金补助等补助,认定和扶持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到2020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到65%。
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扩大在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每年招收大专及以上学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1400名以上。
义务教育
现状
有小学563所、初中358所,其中101所成为市教育现代化学校;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总数733所,创成率达80%。
目标
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占比达98%以上;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等级学校占比达98%以上。
举措
提供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
着力改造薄弱学校。实施浙江省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明显改善全市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管理、指导和帮扶,落实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推进集团校、联盟校等多种形式办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省定薄弱学校改造任务。
着力扩张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升等创优,在市区和县城推进试点工作,用好教育财政经费,推动教研、培训等教育专业机构建设附属学校,加快城镇配套学校的规划建设。采用项目推进方式,精心培育300所“新优质学校”。到2020年,60%以上的小学、初中实施小班化教育。引进国内20所品牌学校。
关心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与新居民子女。启动实施“新温州人”学校计划,完善《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新温州人子女积分制入学积分方案》,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85%以上。
普高教育
现状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以上,普通高中100所,其中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7所、省二级特色示范高中17所。
目标
建立公办普高和民办普高共同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发展,市县互动和市区协同发展的高中教育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我市公办普通高中省级特色示范学校比例达到85%以上。
举措
创建特色示范的普高教育
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整合办学资源,完善全市高中布局,普高学校数保持在90所左右,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制定普高班级数下限和班额标准,将校均人数标准提高到1500人左右,逐步降低平均班额至40人以下。
强化特色示范普高创建。加大省级特色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力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全面实施选修课选课走班,必修课分层分类走班。合理安排学考选考,试行“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学段制教学安排。
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制定普高学校跨区域自主招生的准入条件,逐步引导各地特色示范普高学校采取联区、联片等多种联合招生方式,致力形成规范有序、灵活多样的普高招生机制。
促进普职教育融通发展。开展普职融通教育改革实验,进行“二一分段,普职分流”改革试点,畅通普高学校与中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和学生互转通道。全市打造15所左右普职融通改革实验学校。
职业教育
现状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6.2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3.02万,基本建成数控机械、交通运输、电子商务等10个现代化专业群(链)。
目标
建成中高贯通、普职融通、内外联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省等级职校全覆盖,建成省级以上职业名校10所、现代化专业群(链)12个。
举措
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扩量、提质、增效、激活”原则,全面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规模结构和专业结构,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中职学校调整为40所左右,每所学校占地100亩以上,校均规模达3000人以上。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50%以上中职学生升入高职。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计划,建设10所特色鲜明、省内领先、全国知名、国际接轨的职业院校;建设30个职教名师工作室,重点培养10名职教名校长;建设50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或新兴产业的品牌专业、优势特色专业;建设30个装备先进、设备对接企业生产、技术对接职业岗位,具备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实训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出台促进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等实施办法,实现不同所有制形式优势互补,建成校企合作共同体20个,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
高等教育
现状
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我市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零突破。温州商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由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成功转设,成为浙南地区唯一一所商科类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所中美合作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走出首届毕业生。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去筹成立。
目标
基本完成高校校园建设,普通高校在校生达10.5万人,其中本科教育在校生约6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达4.5万人,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举措
构建学城联动的高等教育
做强做大现有高等院校。支持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两所本科院校发展,使之整体办学实力达到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加快温州肯恩大学校园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温州商学院办学特色。
加强高校内涵建设。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新一轮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高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示范实验中心、示范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等项目建设,突出竞争力,突出特色。
增强高校服务地方能力。强化专业服务产业导向,建设一批与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急需紧缺专业。深化政、行、企、校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毕业生留温就业创业。
终身教育
现状
乡镇(街道)社区学校覆盖面达100%。
目标
市等级社区学校覆盖率达100%,建成省级及以上现代化成人(社区)学校20所、成人培训项目品牌30个,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
举措
构建开放互动的终身教育
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系统,依托职业院校、成人(社区)学校和企业等,面向大众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整合社会力量、实行购买服务”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平台。整合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终身教育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校舍资源、管理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老年教育,推进老年学习苑、老教师学院等养教结合的老年教育机构建设。
特殊教育
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对特殊儿童实施全免费教育,特殊儿童入学率达96.2%,基本接近普通教育水平。每生每学期有不低于150元的交通补贴,低保对象伙食费全免。
目标
建成涵盖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段的十五年特殊教育体系,适龄“三残”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6%以上,特殊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举措
构建延伸全纳的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全市建成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4所,并成为集教育、康复、养护于一体的重度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每校容纳100名以上重度残疾儿童就学。瓯海、平阳、文成、泰顺在各自特殊教育学校建立重度残疾儿童教养班,每校容纳30名以上重度残疾儿童就学。
积极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段教育。
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采用教育、医疗、康复等综合方式,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使每一个残疾学生得到康复并全面发展。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相关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