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推土机的声音响彻在龙湾区瑶溪街道底岭下村。作为城中村改造的首批村庄,底岭下村年初就已基本完成签约和搬迁,许多村民盼着自己的新房能早日建起来。这是温州城中村改造的一个缩影,未来5年,温州市区重点区域的80个行政村将旧貌换新颜。

村里早已是一片废墟,77岁的张谨春却守着老房子不愿搬走。

他说:“这房子在我老太公手里就盖好了,住过七代人,我守一天,老房子就在一天。这么好的老房子,拆掉太可惜了!”详情一详情二

经媒体滚动报道,“240年老宅拆留”事件持续在民间舆论场发酵。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城中村的历史建筑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情感和记忆,有关部门要设法保留,让后人记得住乡愁。

6月18日,市委书记徐立毅批示,要求全市各地加强对历史建筑的调研和保护。在媒体和网友的共同关注下,龙湾区底岭下村这座240年老宅终于没有“牺牲”在推土机下。详情一详情二

我市民间专业人才和公益人士积极助力城中村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董约武、倪考梦等人起草《关于“大拆大整”中温州古建筑保护的调查与建议》报告,得到市委书记再次批示肯定。

8月15日,市府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的保护工作,保护城中村的特色风貌,延续城中村的历史文脉,保留一份城中村的鲜活记忆。详情一详情二

在此轮城中村改造中,温州有近百名民间人士凭着一腔热情,努力保护历史建筑。他们自发组织前往城中村改造现场,在古建筑成为废墟前,尽量收集具有保留价值的老石臼等老物件,计划打造温州石刻造像艺术馆。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文化(文物)主管部门主动介入,成立党员志愿者队伍进村入户调查,抓紧落实建立城中村改造村落历史档案,在城市发展“建新”和“留旧”之间交出一份份满意答卷。详情一详情二

温籍著名歌手吴涤清的私人别墅位于瓯海区潘桥街道林桥头村,原本被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当地有关部门经过多次商讨,决定将其保留并改造成民俗博物馆,供市民免费参观。

瓯海区以此为契机,及时收集和整理城中村改造中的传统建筑构件,尽可能在新建建筑和景观环境设计中加以运用和体现。同时,在温瑞塘河边规划10亩土地打造“历史记忆”博物馆,存放收集的老建筑、旧门台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让其重新换发历史价值。详情

11月29日,龙湾区文广新局等部门和古建筑文物考古专家,对该区蒲州街道江前村近百年的老门台进行迁移论证和调查,计划安置在百年校园永兴第一小学,让地方建筑得到更好的延续和保护。

该门台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房东陈正杰是参加1949年5月7日和平解放温州的起义军官。整个院落坐东南朝西北,由前后门台、厢房、正屋组成合院式建筑,具有较高的人文和艺术价值。详情

作为温州旧村代表的鹿城区南汇街道横渎村,有不少充满历史韵味的文化和建筑,如永嘉学派创始人叶适和明代温州唯一的文状元周旋旧居。横渎村民担心,旧村改造后,这些历史建筑将如何保存?

对此,鹿城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负责人给出“定心丸”:作为横渎村文化的传承,城中村改造中将建立叶适纪念馆和周旋纪念馆。此外,未来的横渎还将设置叶氏祠堂和周氏祠堂,保留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根基,也给未来新建小区积攒社区文化,倡导和睦的邻里关系。详情

祖祖辈辈生活的村落没了,村民想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子孙留点念想。瓯海区郭溪街道梅屿村村口有两株树龄达500多年的老樟树,它伴随着村民儿时的欢乐,在村民眼中早已成为村庄标志物。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这两株老樟树的去留问题曾引起不少村民关注。

如今,这两株古树得以保留,今后将融入建设中的休闲广场,既留住已逝城中村的乡愁,也将见证梅屿村的变迁历程。详情

城市建设,如同一场“整形手术”,原本的脏乱差经过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然而,换上“新脸面”的城市新貌固然美丽时尚,却也容易丢失以往充满人文价值、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情的旧风貌。

带有文化印记的历史古建筑在全市分布甚广,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进程中,它们该何去何从?城市改造提升又该怎样延续历史文脉?敬请网友关注“城市改造提升如何用延续历史文脉”这一焦点问题,积极出谋划策,献出锦囊妙计。详情

城中村是城市的故乡,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在城中村改造中,平房被高楼取代,城镇一夜之间变成陌生的模样。与此同时,文化景观、乡土建筑等传统元素正不断失去根基。“记得住乡愁”,是警醒城市管理者,文化精髓一旦失去不可复得,城中村改造不能让乡愁湮没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土机下。详情

绘画:杨新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