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海洋公报“出炉” 赤潮次数增多但累计面积下降
温州网讯 上个月,摄影爱好者在瑞安北麂海域拍摄到犹如“阿凡达”仙境般的荧光海,而造成“荧光海”这一奇异现象的,正是一种叫“夜光藻”的浮游植物。昨天,我市发布2016年海洋公报,公报上也提到了“夜光藻”。作为我市近岸海域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据市海洋与渔业部门近五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市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基本稳定。
去年,市海洋与渔业部门,对全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风险、涉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陆源污染物入海等开展监视、监测。全年共布设监测站点372个,获取监测数据6万多个。
据监测结果显示,去年,全市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有所好转。第一类、第二类水质面积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53.4%,较2015年增加15.3%,第四类、劣四类水质面积占36.9%,较2015年减少6.3%。而得益于逐渐趋好的海洋环境,我市近岸海域生物群落结构基本稳定。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643种,如夜光藻、中华哲水蚤、薄云母蛤等。此外,8月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71%,较2015年明显改善,海洋保护区、海洋倾倒区、滨海旅游区等典型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基本满足海洋功能区环境管控要求。
去年,我市近岸海域共发现10次赤潮,发生时间为4-8月,赤潮累计面积308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苍南、平阳南麂、瑞安北麂和洞头海域。据介绍,去年虽然赤潮发现次数较前一年增加6次,但累计面积减少34%。在赤潮高发期,洞头牡蛎等海产品中的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进行检测,所幸均未检出。
来源:温州日报
陈蜜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