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考察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结果如何?
温州网讯 温州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
回首,这座城市的每一步迈进,都离不开文化力的推动,离不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然而,相比其他有些城市,温州在文化的挖掘、凝练和繁荣发展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日前,市政协文史委组织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员等一行人,考察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他们在感受温州历史文化力量的同时,也为如何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陷入了深思。
穿街走巷“寻宝”聆听“老城故事”
2016年,温州正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员。摘得荣誉之后,这座城市并未停歇脚步——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两线三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就是“两线三片”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保护、更新和利用,实现街区宜居、宜业、宜商、宜游,使“古城”成为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温州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次考察中,市政协委员实地考察了华盖山南麓城墙、吴百亨故居、叶文定公祠、胡炘故居、谯楼、州治旧址、具有地方建筑特点的旧民居、横井等10多处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回溯温州历史记忆。
考察点一:华盖山南麓城墙
华盖山南麓,右侧台阶上山,便可见“华盖山古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施工现场。这里,残留着一段宋代古城墙遗址——经专家考证,华盖山南坡发现的古城墙大致建于1220-1224年间。
“这里是温州依山建城的见证”“是最珍贵的温州记忆”市政协委员们纷纷俯身细看墙体的一块块青砖,感受这些残墙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力量。
这段残墙为府城外侧包砖墙体(原城墙结构为两面包砖,当中填土),位于华盖山南坡广望亭东南,呈西北-东南走向。残墙长约15米,南段损毁严重,墙面无存;中段有明显的向外倾圮迹象;北段保存相对较好。市政协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员蔡钢铁介绍:“古城墙的部分遗址将进行保护展示,届时可供市民参观和了解。”
考察点二:叶文定公祠
金锁匙巷23号,是一处鲜为市民知晓的历史古建筑——叶文定公祠。如果不是门脚低调立着的一块市文保碑,很难想象,这座年久失修、两进三间的古宅,就是叶文定公祠。
根据史料记载,叶文定公祠原先建在松台山麓,清康熙九年(1670)迁建于金锁匙巷,光绪八年(1882)重建。2000年4月被列为市文保单位。如今,叶适的后人叶老伯一家在这里居住。委员们进屋参观,发现宅子分前后进,宅内什物杂乱,弥漫生活气息。
回到门前,蔡钢铁指着门侧与门楣处的长方形空白区介绍:“大门口原有‘宋吏部侍郎文定叶公祠’的匾额,两边是‘南渡文章,欧王鼎立;永嘉学术,郑薛代兴’的对联。后为了保护老匾额老门联,就用水泥封盖了。”
文化底蕴深厚却似历史遗珠
穿梭大街小巷,不少历史古建筑像一颗颗蒙尘的遗珠。“令人痛心”,这是委员们考察后的最大感触。
“以郑氏民居为例,就其自身建筑特点来说,青砖嵌红砖,很好地体现了温州近代建筑民国风的特色。从灰塑的肌理与质感中,能触摸到前人的匠心。”市政协委员、市设计集团市政设计院副院长方岚有感而发。然而,民居内杂乱的电线、墙面上受损的纹饰圆窗等场景,都令她深感惋惜:“保护历史建筑是个永恒的课题。我们在反思的同时,更要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城市的文化肌理与特色。”
漫步在朔门街历史街区,市政协委员、温州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黄哲贵感叹:“很多人生活在温州,却不知家乡有这么多文化底蕴深厚、迫切需要保护的地方。”他认为保护好历史文脉,能让温州人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并使之转化为未来温州立足于中国、立足于世界的发展动力。
“我们的老城区、历史街区,在一些文人的笔下显得古香古色、精美绝伦。但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生活形态是属于昨天的,难以适应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方式。”市政协委员、市文联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曹凌云认为,历史街区内的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包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民间记忆。对其保护,就是存留鲜活的历史、尊重文化成果。“如何化解二者矛盾,是延续至今的难题。”他建议,要处理好历史街区建筑物功能形态保护和群众生活两者关系,最大限度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的原真性、整体性和生态性,同时要让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满足老百姓现代生活需求。
留存历史记忆焕发文化活力
温州的历史文化“家底”厚实,但如何留下历史街区、历史古建筑的原汁原味,守住这座城市的千年记忆,是每位温州人都应思考的命题。
在考察中,生活在历史街区的百姓们,向委员倾诉心中的无奈。他们深知保护文物责任重大,也向往着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我认为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法下走出一条路子,明晰产权,并给予政策上的补助。”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卢剑平说。市政协委员、温州新闻网舆情部副总监王长明也认为,针对复杂的权属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形式加以利用保护。他还建议,运用适当主题、适当形式,将散落在古城各处的历史建筑串联起来,方便市民和外来游客参观。
城市文化的保护,离不开城市主管人员的文化意识与文化眼光。“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是懂得、珍惜历史文化的高素质人员。”曹凌云认为,对于名人故居、历史建筑的认定要严格谨慎,保护的项目、内容、数量、范围、方式都需要经过专业论证。
唤醒温州的城市记忆,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但光靠“一些部门、一些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黄哲贵呼吁更多的民间力量加入其中,鼓励企业反哺家乡,形成强大合力。市政协委员、温州华奇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明也希望,能加强对历史建筑的宣传力度,提升温州文化名城内涵,让更多大众知晓、了解。
保护历史建筑的同时,又该如何焕发其活力呢?方岚提出了“结合城市业态发展”的看法,她认为可以通过功能置换,赋予历史街区新功能,在长期梳理中逐步展现它的韵律感。“我们希望温州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表面的历史古建,又有背后的真实历史、文史记载,吸引更多游客来感受温州独特的文化风貌。”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叶凝碧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