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发布首个青年发展规划,事关每位青年!

温州发布首个青年发展规划,事关每位青年!

温州网 2021-11-11 07:50:00
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全市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温州网讯 为促进温州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浙江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等文件精神,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全市青年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在14-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青年发展事业放在重要位置,实施“人才新政40条”、建立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等举措,推动全市青年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青年公共服务惠及水平有效提升。温州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为青年发展提供支撑,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871亿元,经济总量排名跨入全国30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25元。青年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市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2%。青年文化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各级青少年宫、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可及性不断提升,“明眸皓齿”工程、劳动研学实践等取得显著成效,青年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青年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举行,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三界融合”创新发展路径不断拓展。数字化改革走深走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创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青年创新创业新动能不断形成。建成国家和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3个、国家和省级众创空间65个,建立青创赛、青创营、青创馆等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参与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争创“科技创新鼎”成为响亮口号。

青年社会参与水平持续提升。青年政治参与活跃,通过“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近五年全市共形成提案、建议137件。青年志愿服务全国领先,2020年底全市青少年注册志愿者数达121.6万人,近五年累计提供志愿服务1003万小时。通过搭建平台、出台政策、承办赛会等形式,基本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青春扶贫行动深入推进,广大青年深度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对口合作。

青年权益保障条件明显改善。在全省率先出台《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参与志愿服务实施办法》《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行业标准》,青年权益维护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加强重点青少年关爱帮扶,开展“圆梦微心愿”“心灵花园”“青春筑梦”等活动,农村留守儿童结对走访率达100%。近五年12355青少年服务台累计提供咨询3.2万人次。成为全国首个希望工程“破亿”地级市,累计筹资超1.4亿元。

虽然温州青年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对照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青年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职业成长、婚恋交友、住房安居等工作生活压力普遍存在;助推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

新阶段新征程要求青年优先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提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与青年关系密切的重大战略、重点项目,为青年一代成长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过程中,也将肩负更多国际责任,面临更大挑战。当代青年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要用新时代的标尺审视青年,在新征程的熔炉中锤炼青年,强志气、强骨气、强底气,培育青年更加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

温州发展新阶段要求青年优先发展。温州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发祥地。全市上下坚持以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为总目标,紧紧把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创新等重大机遇,不断放大民营经济、海洋经济、温州人资源、改革先发等特色优势,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组合拳,为广大青年搭建了广阔的人生舞台。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和寄语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殷殷嘱托,推动广大青年适应新环境,把握新机遇,踊跃投身温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生动实践。

青年群体阶段特质要求青年优先发展。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念的定型期、职业生涯的起步期、建功立业的活跃期,要将青年成长与成才紧密结合,把青年发展摆在全市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努力形成青年人人都能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生动局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贴近当代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精准施策,构建更加完善的青年工作体系,出台更加有力的青年发展举措,营造更加良好的青年发展环境,助推当代青年全面健康成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引领,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促进青年全面发展,推动温州对青年成长更友好、青年对温州发展更有为,引导青年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续写创新史、争创先行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青年。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践行者,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对青年工作的统一领导,在全市工作大局中研究、谋划和推进青年发展事业。

坚持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遵循青年成长规律和发展特点,把服务青年与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紧密结合,不断激发青年建功新时代的内生动力和奋斗热情,引领青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放飞青春理想、实现全面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化各领域改革,为青年健康成长、就业创业、社会参与等释放改革红利,不断优化青年成长环境。聚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激发青年创新创业创富热情。

坚持全面统筹。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将青年发展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格局,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实施保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青年事务的工作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引领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全面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青年发展事业格局,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价值引领、就业创业、服务保障等关键指标得到显著提升,青年的思想境界、政治辨别力、社会服务水平等明显增强,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得到显著发挥。

温州市青年发展主要指标

三、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深化“四史”和新时代国情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养和文明素质。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加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铸魂工程,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广泛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青年文明号”等典型示范作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争当“向上向善好青年”,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

3.强化学校思政引领的主阵地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巩固完善“三全四课五育”育人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体系。推进新时代学校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大共青团工作支持保障力度,加强中学团校等阵地建设。全面提升师德师风品质,抓好学校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政专业课教师等队伍建设。

4.加强网上思想阵地建设。加速重构互联网时代青年话语体系,加快推进青年新媒体矩阵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各类青年网络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工作品牌。深入实施青少年网络空间清朗行动,健全网络舆情通报研判机制,建好共青团网评员、网宣员、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青少年好网民等四支队伍,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贡献青年力量。

(二)青年教育。全面提升青年教育发展水平,统筹推进“未来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到2025年,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5.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70%。

1.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高质量打造“未来乡村”教育场景,增强优质教育集群效应,推进初中全面提升,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引导特色多样化发展,不断优化普通高中发展结构。实施在温高校结构优化、内涵提升、学城联动等行动,建设浙南高等教育高地,到2025年在温高校在校生数达15万人。实施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提升行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两项计划”等活动,全面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升综合素质。

2.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建设温台职业教育高地,完善协作开放的职业培训体系,到2025年打造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3个以上。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提升工程,提升中职学校面向我市“5+5”产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到2025年建成“双高”中职学校(专业)25个。坚持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等“五业”联动发展,实施校企共同体“十百千万”工程,加快产教融合发展。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中职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达60%以上。

3.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倡导青年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优化温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拓展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力开展“线上+线下”职业教育培训,积极参与构建长三角数字化学习圈。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素养培养系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社区学校建设,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城市。

(三)青年健康。全面贯彻《健康温州2030行动纲要》,持续提升青年身心健康水平。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8%以上,温籍高校新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4%以上。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把加强青少年体育摆在突出位置,以承办2022年杭州亚运会温州分赛区赛事为契机,组织青少年广泛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推动青少年身体素养显著提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帮助青少年熟练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校营养健康工作,建立学生营养状况监测机制。加大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自我运转能力。

2.提升青年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社会力量投身心理健康服务。壮大心理工作志愿者队伍,支持高校和医疗机构加强青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力争所有高校、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并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到2025年,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90%。充分发挥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未成年人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加强源头预防和管理服务,引导青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3.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落实《关于推进健康温州行动的实施意见》,倡导青年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开展“三减三健”、适量运动等专项行动,引导青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广泛开展禁烟宣传,让青年成为支持禁烟、自觉禁烟的主体人群。做好禁毒宣传教育,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广泛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引导青年群体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四)青年婚恋与家庭。尊重和适应新时期青年恋爱婚姻需求,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不断提升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探索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发挥大众传媒社会影响力,广泛传播正面的婚恋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事新风,开展融入文明婚恋内涵的社区服务、法律援助、文化宣传等活动。依托好家风建设、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加强青年敬老、养老、助老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2.提升青年婚恋交友服务水平。推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及新闻媒体、婚恋机构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举办各行业各领域的婚恋交友活动,推广“亲青恋”等青年交友平台,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服务。加强婚恋咨询与指导的专业性和可及性,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恋服务。规范婚恋服务市场发展,推动婚恋交友平台实名认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

3.开展青年生殖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人口与生育观,引导青年家庭按政策生育。加大生殖健康知识教育普及力度,推广生殖健康和婚前保健课程,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有效控制意外妊娠的发生。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婚育文化,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7/10万以下。

4.加强对青年婚姻、生育和家庭政策支持。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为女职工二孩、三孩生育提供有效支持,保障女职工就业和生育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积极预防育龄劳动歧视、家庭暴力、财产纠纷等侵犯青年婚姻和生育合法权益的行为。实施青年家长教育培训计划,以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在线教育平台为依托,推动青年家长成为合格父母,积极强化父亲角色在子女成长中的地位。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五)青年就业创业。围绕青年就业服务、青年创新创业和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业扶持、加强人才集聚,扎实推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工作。

1.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鼓励到小微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实施青年就业见习计划,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开展青年重点群体职业培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青年失业人员以及转岗职工、退役青年军人和残疾青年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统计监测体系,健全青年就业、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力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健全青年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培训提升、资金帮扶、阵地保障、政策服务等配套支持。聘请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组成导师团,整合各类创业学院、培训班等资源,帮助青年增强创业意识、增进创业本领。统筹开展各类青年创新创业赛事,提供创业交流和展示平台。搭建各类青年创业孵化平台,整合各类服务创新创业阵地,为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提供场地支持。以金融机构为依托,搭建融资服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和共青团合作,开发专属资金帮扶产品,支持青年创业、创新、创效。

3.加快青年人才集聚。聚焦“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推进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招引,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促进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深化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开展各类职业技能比赛,加快青年技能人才培育。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打造优秀青年电商人才队伍。紧扣“两进两回”,深入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育,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加强对回温新生代华侨的服务,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创业环境、获得政策扶持。

4.优化青年创新创业环境。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促进符合条件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创业税费优惠政策。加大对初创企业的场地支持、设施提供、房租减免等政策扶持力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宣传青年就业创业政策,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更好激发青年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

(六)青年文化。高水平推进文化温州建设,不断强化青年文化参与,引领青年持续激扬新时代温州人精神,大力弘扬瓯越文化,擦亮“书香社会、墨香文化、阅读温州”文化品牌。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一批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体现温州特色的文化精品。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传播能力,大力发展网络视听、数字教育、动漫游戏等深受青年喜爱的新兴文化业态。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舞蹈、戏剧、曲艺等创作、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生活。擦亮城市书房、文化礼堂、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金名片,发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作用,提高青年阅读量、艺术素养和科普知识水平。办好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重大节会,鼓励青年参与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领域文化交流。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参与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引领青年参与“永嘉学派”“温州学”研究。加强青年文化交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引领青年讲好温州故事、传播温州好声音,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3.培育青年文化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选拔机制,加强“四个一批”人才、文化产业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培育工作,探索出台文化人才礼遇办法,引导和支持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研究、领衔重点文化项目。创新文化人才引进形式,面向海内外知名青年艺术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柔性合作,积极引进市外青年文化名家参与温州文化精品创作。鼓励各类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打造一支扎根群众、服务基层的青年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4.优化青年文化环境。强化各级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宫、新媒体中心等青少年文化阵地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文化团体等社会力量承接青年文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单位在五四青年节面向青年免费或低收费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着力完善青年组织体系,突出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其他青年组织作用,推动青年全面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事务。

1.完善青年组织体系。全力推进共青团改革攻坚,牢牢把握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政治责任和工作主线,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创新县域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在重点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中建立团组织或团主导的青年组织,到2025年全市社会领域团组织密度达到每万人60个以上。加强“青年之家”建设,实现“青年之家”乡镇(街道)全覆盖。强化共青团对青联、学联的引领作用,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共青团维护青年发展权益的重要作用,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年发展权益。

2.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培养青少年主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培养青少年自强自立、勇于担当的品格,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创造机会。突出青年社会组织的作用,带动广大青年参与各类社会服务。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不断创造条件,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工匠、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教师、少数民族青年等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联系与融合。

3.引导青年政治参与。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多渠道引导青年参与政治生活。定期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为青年政治参与搭建平台,构建反映广大青少年意愿呼声、利益诉求和困惑需求的表达机制。在青少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积极听取和吸纳青年组织、青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提升青年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能力。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各类基层群众自治、民主议事、听证、评议等民主实践活动。鼓励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

4.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聚焦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激励广大青年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广泛开展温州青年携手共同富裕先锋行动,旗帜鲜明鼓励青年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努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生力军。聚力乡村振兴、“两区”建设,深化“奋斗青春·建功两区”、青年建功乡村振兴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壮大青年志愿者队伍,积极助力社会治理。增强青年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共同推进清廉温州建设。

5.加快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和引导,搭建党政部门、群团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积极推进青年社会组织党建群建,加强青年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成立党团组织的青年社会组织超1000家,培育青少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00人以上。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服务,加大政府职能转移、社会购买的范围和力度,重点扶持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青年社会组织发展。

(八)青年国际与地区交流。围绕“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推动青年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开放合作,助力温州构筑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1.促进区域青年交流。抢抓深度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契机,主动加强与长三角各区域、各领域青年的对话交流,不断畅通长三角区域青年人才参与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推动闽浙边青年常态化联系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对口合作。

2.加强港澳台青年交流。组织开展港澳台大学生来温暑期实习、港澳台青年主题周、温籍青少年台胞寻根探亲之旅等活动,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开展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新闻交流,建立温州与港澳台青年的共同朋友圈,扩大温州在港澳台青年中的影响力。落实国家、省、市等相关优惠政策,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创业基地和温州台湾青年实习就业创业基地等阵地建设,积极推动港澳台青年来温州就业创业。全域打造台青“筑梦家园”,推动两岸青年共担民族复兴大任,共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深化青年国际交流。开展温州与相应国际友好城市的青年互访交流,拓展与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组织的交流渠道。依托温州市青年联合会、世界温州人联谊会青年委员会、温州市侨联青年委员会等组织,以亚运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商贸等领域青年的国际交流,有效拓展温州青年的国际视野。鼓励温州青年主动参与国际和地区交流,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到国际和地区组织任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在温举办的青年国际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面,让更多国际青年认识温州、爱上温州。

(九)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和有效遏制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

1.健全完善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深入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教育、卫生等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优化提升温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功能,加强“亲青帮”平台建设,打造电话热线、网络平台、线下服务相融合的综合性权益服务体系。深化网络空间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开展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宣传教育和网络产品监督,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推动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全面参与基层社区社会工作,重点在青少年成长发展、权益维护、犯罪预防等领域发挥作用。

2.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司法专门机构的作用,全面落实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法律援助等制度,持续探索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业化。推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社会化支持体系建设,引导青少年事务社工协助开展合适成年人指派、心理疏导等工作。加大网络领域综合执法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类涉及青少年的网络违法犯罪。

3.完善青少年社会保障。贯彻落实省市社会救助有关条例,完善社会救助机制,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帮扶。助推社会化助残服务进程,营造良好的社会无障碍环境,推动残疾青少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融入社会。加强对闲散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救助服务措施。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加快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

(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进一步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

1.强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持续完善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广泛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打造校园法治文化,完善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制度,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中小学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建立预防性侵害、性骚扰未成年人工作制度,防范涉校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普法亮眼·护航青春”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法治教育、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场所。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普及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理念,预防家庭虐待和暴力等事件。深入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夯实校园平安基础,高质量建设“智安校园”。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严禁学校周边设置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坚决查处含淫秽色情、暴力、恐怖、迷信等内容及非法出版、侵权盗版的青少年出版物。净化网络环境,加强上网服务场所的监督和管理,依法取缔无证照场所。

3.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帮扶。依托各类智慧治理平台,完善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排查以及信息导入共享机制,深入实施“青春筑梦·相伴成长”重点青少年关爱行动,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率达100%。加强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临界预防工作,明确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点领域、人群、场所。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社会专业力量作为协同服务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

四、重点工程

(一)青年红色温州工程。推进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深化“青年大学习”“新青年下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载体,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积极引领青年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活动,挖掘、弘扬温州红色文化,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水平。实施青少年“真善美”种子工程,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构建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培养机制。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每年在城镇青年、学生骨干、团干部等青年群体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骨干2000名以上。

(二)青年健康温州工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推动学校、家庭、社会联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实施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和干预计划,做强“明眸皓齿”品牌,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控制在50%以下。打造青年群众性体育活动载体,使坚持体育锻炼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和时尚。完善青年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实现定期抽样监测和公开发布监测结果,倡导青年形成良好的饮食、用眼和睡眠习惯,控制肥胖、近视、龋齿等常见病的发生率。

(三)青年创享温州工程。围绕打造“创业之都、创新之城、创富之市”目标,全方位加强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办好温州创业创新博览会、温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品牌活动,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组织作用,构建温州青年创新创业生态圈。以创二代、侨二代、海归青年、大学生创业者为对象,大力实施“青蓝接力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打造创新型温商队伍。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打造一批综合性创客联盟。加强创新创业典型宣传,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累计100家。

(四)青年英才温州工程。聚焦“百万人才聚温州”,全力开展青年人才引育工程,举办全国巡回引才、千企百校人才对接会、高校学子企业行等活动,持续提升高校毕业生来温率、留温率。到2025年,力争新引育高校毕业生60万人。高质量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温州民营企业人才周等活动,为各类青年人才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实施新兴领域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探索建立多层次、分领域、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家燕归巢”系列活动,建成覆盖温籍学子10万人的组织网络,每年对接1万名大学生来温调研考察、实习实践。

(五)青年回归温州工程。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凝聚青年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围绕未来乡村建设,深化“村村都有好青年”计划,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农人”等培育,新建一批示范性青创农场,助力农村新旧动能转换。开展青春助力五水共治、植绿护绿、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行动,引导青年参与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团支书兼村班子领导等工作机制,提升青年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到2025年,累计培育“农创客”1500名、“新农人”1500名、农村青年电商3000名。

(六)青年幸福温州工程。健全为青少年办实事长效机制,拓展收集倾听青少年呼声的广度深度,全面服务青少年学习生活、健康成长、创业发展,尽力解决青少年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加强新时代希望工程建设,发挥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温州专户作用,每年希望工程筹资超500万元、帮扶困境青少年助医助学2000人以上,全面加强对困境青少年、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等群体的精准帮扶。

(七)青年大爱温州工程。创新构建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动员体系,坚持以城乡社区为主阵地,形成青年志愿者组织化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高效响应机制。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智能化建设,探索推动志愿服务大数据场景、精准指挥系统的应用,结合青年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守信志愿者的市场化激励。建立完善志愿者分层分类培训课程体系,每年挖掘、培育、扶持一批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培育和内外交流合作。积极选树宣传志愿服务典型,提升温州青年志愿者“小瓯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到2025年,青年年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间达3小时。

(八)青年安居温州工程。以改善青年生活环境、提升青年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租、售、补”多种方式并举,进一步做好青年群体住房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住房租售并举政策激励作用,扩大政策受益覆盖面,逐步解决人才住房难题。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探索青年社区、国际青年社区等形式,打造集创新创业和居住生活于一体的融合空间,推动青年安居乐业和社会融合。加强住房租赁市场智慧监管,统筹解决各类来温创业就业青年人才就近、及时、便捷租房问题,支持企业采用共有产权方式促进员工购房落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党管青年原则,在市委统一领导下,遵循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青年发展的机制安排,形成覆盖全市的青年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格局。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及时研判和协调解决规划落实中的问题,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二)完善推进机制。建立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机制,市直属有关单位要根据任务分工,切实推进落实。各县(市、区)要根据规划要求,研究实施方案,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各单位要注重加强青年发展规划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各级党委、政府要协调解决青年发展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更加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保障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将本规划实施中应由政府承担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对青年重点公益项目和领域以及各类从事青年服务的事业单位等,加强资金扶持;对各类从事青年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支持。健全青少年发展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机制,确保经费合法合规高效使用。

(四)强化监测评估。根据国家和省青年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温州青年发展监测信息采集渠道,做好监测数据统计。探索建立温州青年发展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和新技术,不断提高青年发展指标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为制定促进青年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引导广大青年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

(五)营造良好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解读规划,推动规划全面贯彻实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新媒体,及时宣传规划实施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规划实施新进展新成效。倡导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氛围。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温州发布首个青年发展规划,事关每位青年!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陆珊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