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集团公司老总回乡当“村官”花了14年改变了一个村

集团公司老总回乡当“村官”花了14年改变了一个村

温州网 2021-12-19 09:43:24

温州网讯  连日来,乐清清江镇北塘村现代农业观光园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过了大雪时节,四周依然春意盎然,一排排海枣树迎风挺立。站在园中感受花海起伏,山入眼帘。

大棚里的草莓已经开花,村民们正在栽种郁金香苗,不久之后又该是一番新景象。

苏德生带着一批游客从田垄上走过,这一片美丽的田园风光,是他14年的心血投入。

14年前,北塘村河水污浊,道路泥泞,村里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在山西做房地产的苏德生回来了,个人前前后后投入2亿元。14年里,北塘村先后成了乐清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温州十大最美村庄、浙江省森林村庄。

治水先拆自家人的厂

“环境改善后,我就不干了”

1986年,家庭困苦的苏德生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17岁,他离开北塘村,把家乡的样子刻在心里。

十几年奋斗,苏德生成了“苏总”,乡亲们都知道他在山西太原创建集团公司,事业有成。

苏德生

2003年,远在山西的他收到消息——父亲得了癌症,犹如晴天霹雳。“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得了肺癌?”全家人百思不得其解。

苏德生带着父亲去上海求医,医生推测或许是居住环境的问题,空气、水的污染都可能是致病原因。再多的钱,换不回时间倒流和父亲的生命。家乡脏乱的环境和黑臭河道从此成了他心中的痛。

连续6年,村里的银行账户都会准时收到一笔苏德生的捐款10万元,用于北塘环境整治。但是,每次年节回乡,他发现不管是生态环境还是村居环境,并没有多少改变。汽车照样进不了村,穿婚纱的新娘只能踩着泥泞出村;露天坑泛着恶臭,蚊蝇成群;河面被“水葫芦”盖满,浮着垃圾……

“阿生,只有你回来,村里才有希望。”2007年,北塘村党支部书记傅春旺带着四五位村干部到山西做起“说客”。家乡环境令人痛心,他们都坐不住了,赶来动员苏德生回乡,甚至甘愿放弃各自在北京、山东、四川等地的生意,跟着他一起回乡干事业。彻夜长谈,苏德生决定:回乡,治水!

2008年,苏德生当选北塘村委会主任。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治水。不治水、不治环境,大家面临的生存环境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发展。

苏德生选择从拆除北塘河沿岸电镀厂、合金厂入手。

“你刚当上村委会主任就要拆自家人的厂?” 苏德生的叔叔是一家电镀厂业主,他骂苏德生“六亲不认”。家里人纷纷来说情,电镀厂证照齐全,为啥一定要拆?苏德生坚定,电镀厂对水质影响大,非拆不可。协商之下,他自掏腰包补助,电镀、合金厂终于顺利拆除。

要彻底治水不容易,一旦开始,就必须彻底。苏德生顶着村民的不理解甚至骂声,租挖机进村,修建污水管道,把所有污水汇集到一处治理。他坚持认为,唯有把排水管网捋顺,水质才能彻底改善。

当时,河道被分段承包,有不少人在水里养蚌,为让珍珠长得好,他们往河道里倒各种“肥料”。河水流动,治理好的河段难免再次污染,苏德生索性自掏腰包把上下游都承包下来。

三年,苏德生投入近4000万元,整治河道万米、拓宽道路、改善村容村貌。

治水,是北塘村发展的起点。自那以后,村“两委”重修《北塘村村规民约》,专门把水源林保护、环境管理、河道管理列进去。从治水到2017年全村垃圾分类,北塘村甚至走在了全国许多大城市的前面。

回乡的时候,苏德生想,村里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建成了,自己就卸任重回山西当老总。

等治水出成果了,路通了,村子变美了,他发现还有一件事无法撒手不管——村民腰包还是瘪的,村集体收入太微薄。

草莓卖到每公斤100元

“没有产业就没有未来”

“没有产业就没有未来。”苏德生回忆起2009年的一天,他坐在田埂上与村里人聊天,大伙说起每天凌晨4点,要带着自家种的蔬果赶去虹桥市场摆摊,大蒜0.4元/公斤,草莓2.5元/公斤,还常常卖不完带回来自己吃。

看着乡亲粗糙的手掌,听着他们无奈的叹息,苏德生的心揪紧了。他说:“草莓,我可以卖100元一公斤。”他不是瞎吹牛,他知道外地一些优质草莓就这个价!

他意识到乡亲们眼界和思路不够开阔,他自掏70万元,带着村干部、党员代表、种植大户共计80多人直飞成都。这是大多数人第一次坐飞机,他带着他们住星级宾馆,吃大餐,逛超市。有村民心疼钱:“住这里一晚上,我一年的地白种了!”苏德生却欣慰,有这样的感受,改变观念才有希望。

他们还去宁波滕头、山东青州、江苏华西村。感受到外面的天地,村民眼界大开。

要把草莓卖出100元一公斤的高价,就要走现代农业、品牌农业的路子,就要形成规模,就需要土地流转。但是,“土地流转”四个字,立马触动大家的“敏感神经”,质疑声传开,“他兜一大圈,原来想搞房地产老本行啊”“他是想圈地卖钱吧”“算盘打到家里来了”……

这些话也传到苏德生耳朵里,他沉默了。

几天后,他牵头成立北塘果蔬专业合作社。起草规章制度时,苏德生加上两句话:“土地流转仅用于农业发展”“村集体土地流转,只有四分之三村民同意才算通过”。

质疑声渐渐散去。

种什么既能赚钱,又不易被替代?

“精细化种植红颊草莓,能填补冬季时令水果的空缺。”多次与省农科院特派员专家分析商量后,苏德生邀请草莓种植专家进驻北塘专业指导,他对乡亲们说:“专家负责技术,你们负责种,我来卖。”

他计划着,一亩地产出750公斤至1000公斤草莓,每一颗重30克至33克。草莓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销售。1.5公斤草莓为一篮,售价150元。

“我的草莓5元一斤都不一定卖得出去,你卖50元一斤?一亩地投入1.2万元,万一亏了咋办?”面对大家又一次质疑,苏德生承诺,亏了他来兜底,赚的都归大家。

他投入3000多万元,新建8米高草莓大棚800个。

2009年年底,北塘草莓上市。

草莓质优,被苏德生送进大酒店餐桌、高档宾馆、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慢慢地,由试吃到订购,市场逐步打开,当年,每个大棚年收入达到1.5万至2.3万元,农户年收入增长5倍。

2010年,北塘果蔬专业合作社选送的草莓果品获得第三届中国草莓节金奖。

草莓,打开了北塘村现代农业的路子,打响了北塘的名气,换来一波波增收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打造花果飘香田园综合体

“希望村集体收入破千万元”

治水、改变村貌、电镀厂房搬迁、拆露天坑、修路、发展现代农业……14年,砸进近2亿元,苏德生图什么?

他说,乡村振兴不容易,村干部想带着村里谋发展,需要突破创新和政策支持。如今家里经济不愁,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事业,企业少挣点钱,经济效益差一点不影响大局。在村里干事业,看着家乡一天天的变化,他也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现在就希望村里能找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北塘村花海百果风情园。 刘伟 摄

有很多人叫他“倒贴”书记。苏德生却不太喜欢这个称呼。他一直明白创业初期的资金扶持作用很大,但“个人输血”式扶持,不是良性循环方式,不能带来北塘村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乐清行政区划调整,邺岙村并入北塘村。邺岙就像十年前的北塘,道路不通,产业薄弱,村民观念局限。苏德生接手邺岙后,再投入3000万元实施“新村蝶变”三年计划,以北塘的标准来打造邺岙。

那段时间,大家要找苏德生就去邺岙。他们常看见他蹲在泥泞土地上,一笔一画描着设计图纸;看见他拉着村民聊天,谋划金钱草凉茶产业;看见他动员村民自拆部分庭院,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让出空间……

整合之后的北塘村启动了“花果飘香”田园综合体建设,希望能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路子。在苏德生的张罗下,村里成了省农科院特派员团队驻地。中药材、农产品深加工,园艺花卉种植,柑橘、葡萄、草莓等果蔬育种改良……各领域专家纷纷来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持。

村里陆续开发种植葡萄、火龙果、甜橘柚、猕猴桃,让游客在不同季节都能尝到水果。北塘村逐渐成为集观光农业、采摘、农家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园区。

202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8年之前的1万元涨到了6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从10万元涨到了550万元。

“让游客在北塘待三天,不腻!”是北塘的新目标。苏德生谋划着新建花卉基地、农耕文化、科普研学、精品民宿,准备打造完整的生态休闲产业链。他盼望着今后的北塘能吸引年轻人来“接班”,朝着“2023年村集体收入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以上”的目标努力。

与记者聊起“共同富裕”,苏德生感慨良多,他说,有一个好班子固然重要,种树种花把村容村貌搞漂亮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村民观念的改变,找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关健时刻还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集团公司老总回乡当“村官”花了14年改变了一个村

记者 吴伯正 张琳 郑葵葵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