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文化……

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文化……

温州网 2022-04-02 07:24:00

  鸟报春

  绽放

  温州网讯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清明,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千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取笔墨于此文化大观之砚台,于历史时间书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明催发着诗情雅兴,还不乏一些关于温州的清明诗句,其中藏着许多清明的习俗和文化。

  惜暮人萧萧,望古今思愁

  扫墓与祭祖是清明最主要也是最鲜明的习俗,浙南一带俗称“上坟”,主要内容是祭祖。扫墓起源极其古老,浙南民间祭祀扫墓一般于清明节前,历时半月。各户扫墓时均要除草、填土,或者修理加固。扫墓归来,家族内举行聚餐,俗称“上坟酒”或“清明酒”。

  自古以来,有关扫墓,祭祖的诗句也很多,向青山石墓,诉阴阳别离之愁绪。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永嘉学派代表之一的陈傅良一首《己未上巳清明》,“霖霪故作落花天,佳节重重倍怅然。虽有庭除临曲水,更无尊俎试新烟。”也是温州诗人表达在清明时的哀思。 

  清明时节雨,万物复苏时

  清明节除了是悼念过去的日子也是万物复苏的时节,这里面也包含着古人关于生命轮回的思索与智慧,伴随着纪念过去,还有抚慰新生的春雨,人们纷纷上街、去草地,寻找春的痕迹。旧时清明这天,家家门上插柳枝,少儿头上戴着嵌有花朵的柳枝圈儿,祖先的坟墓上也要插上柳枝。妇女则柳叶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东瓯见闻录》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梧埏十里菜花香。”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踏青如今发展成春季旅游旺季。

  古代的文人墨客经过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时,还为“塘河春日”留下不少不朽的诗篇。古塘河很美,元至正年间进士陈子上途经瑞安,游南塘时写下《客南塘》:“雨霁南塘春水多,日光浮动绿生波。”在清朝杨逢霖的笔下,塘河是水碧花香:“澄澄碧水漫春塘,遮莫佳人在一方”(《过旸湖旧馆》),朱彝尊的《吴桥港》再次唱出唐时景色:“闻说吴桥港,荷花百里开。”  

  纸鸢携春风,插柳寄真情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前后,春气上扬,春天的温州也是一派和煦,生机勃勃,正如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也如温州江心寺楼联,“初日芙蓉,晓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一语道出以柳寄情。

  而春天放风筝的大好季节,因此清明时节风筝忙。在古代, 放风筝还包括一项古老的习俗——“放晦气”。正如清明与春是分不开的,而春天与风筝自古以来就是分不开的,和煦春风与蓝天纸鸢总是能给予古人不少的灵感,如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也有清代孔尚任的“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诗句,描绘了春天一派生机的样子。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满目新绿春好处 那些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文化……

  记者 戴卓蕾 实习生 张凌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