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海陆接力”! 洞头实现中华鲟海水驯化

“海陆接力”! 洞头实现中华鲟海水驯化

温州网 2023-01-09 08:53:57

  温州网讯 近日,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洞头基地传来好消息,基地经过2年多的研究,海水驯化的中华鲟生长良好,已经趋于稳定状态。这意味着中华鲟海水驯化成功实现,为今后人工增殖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工程师马建忠介绍,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据调查,目前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活动,中华鲟野生种群自我维持能力几近丧失,拯救中华鲟成为了一场保护与灭绝的赛跑。

  当前中华鲟的人工养殖群体,都是以淡水保种养殖为主,面临性成熟个体比例低、成熟个体小、繁殖力低、繁殖后代个体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海水驯化的成功,有助于了解中华鲟的自然生活史,为生态补偿措施如栖息地恢复、增殖放流等提供参考,保护中华鲟资源。

  记者在基地看到,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内有十几个直径5米的水池,游弋着五十几尾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中华鲟。据介绍,这批中华鲟平均鱼龄为4龄至6龄。为模拟真实海水环境、提高中华鲟苗种成活率,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从2020年开始对人工繁育的中华鲟进行海水驯化,以“海陆接力”的养殖方式,利用海水渗透调节机制,使中华鲟处于高负荷状态,锻炼提升各项能力,成长发育为更健康的人工繁育种群。

  “中华鲟属洄游性鱼类,在大海中生活,又到淡水中繁育。我们基地目前所做的就是将在淡水中已经繁育的鱼苗,运到这里进行海水培育,促进它的性腺发育。”马建忠说。在“海陆接力”的养殖方式中,适应环境是中华鲟的生长关键。驯化初期,为了让它们能适应海水环境,基地里的工程师们费了不少心思,每天都必须做好喂食、清污、水质调控、检查鱼类活动情况和健康状态等基础管理工作。“一开始来到洞头进行海水驯化时,部分中华鲟会出现受伤甚至被自然淘汰的情况。现在通过在循环水系统中长期的训练,并经过人工控制各种水质条件,中华鲟的生长状态已趋于稳定。”马建忠告诉记者。

  这批中华鲟后期驯化成功回归大海生活后,将成为扩充野外种群,修复濒危物种资源的新希望。

  原标题:为“水中大熊猫”人工增殖奠定基础

  洞头“海陆接力” 促中华鲟驯化

  通讯员 赵梦瑶 陈超凡 记者 徐龙飞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