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新华社《半月谈》聚焦温州:千年古港再现“海丝”繁华

新华社《半月谈》聚焦温州:千年古港再现“海丝”繁华

新华社 2023-05-17 08:24:22

  5月15日,新华社《半月谈》刊发《千年古港再现“海丝”繁华》一文,聚焦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宋元古港遗迹显真容,实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存续,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一大空白。

杨冰杰 摄

  全文如下

  今日温州,充满活力。不久前一项考古新收获告诉人们,千年之前,这里曾是会通四海的繁华之地。一座重见天日的古港——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正以丰富的实物遗存,讲述着这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的故事。

  遗址整体面貌显现

  紧邻瓯江南岸的温州市望江路与当地名胜江心屿隔水相望,一处宋元古港遗迹,就在这里向世人展现真容。“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工作,包含古瓮城、古码头、古沉船等要素的遗址整体面貌逐步显现。”跟随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团徽的脚步,半月谈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分布明晰的遗迹。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回忆:“2004年,这一地段就曾发现过温州古城北门——朔门的遗址,对照古地图,附近有码头标识。”

  2021年3月,温州鹿城区启动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当年10月,道路地面开挖时发现一些古石条,文物部门根据这些线索排查附近区域,确认该区域存在古代港口,工程也马上停工。随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场勘探发掘。

考古工作者在点阅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陶瓷器 翁忻旸 摄

  因紧靠瓯江入海口南岸,潮水给考古发掘带来不小挑战。半月谈记者注意到,考古工地外围环绕着一根根水泥止水桩。据了解,这些止水桩有2000多根,原是施工单位为防止江水渗入而打下的,为发掘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现千年烟火繁华

  目前,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文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瓷腰鼓、瓷碗、瓷瓶等瓷器。“这些瓷器既有来自温州周边龙泉窑、瓯窑的,也有来自北方定窑、磁州窑的,以龙泉青瓷为主。”温州博物馆研究员伍显军说,截至目前,遗址出土仅瓷器残片就有10吨左右,可以修复的文物超过3000件。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是中国瓷器外销的“主力军”。朔门古港出土一件北宋晚期龙泉窑青釉篦划莲花折扇纹瓷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刻划漩涡状团花纹、缠枝莲花纹、折扇纹等形式各异的纹饰,制作工艺之精湛令人赞叹。

  捶丸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略近今日曲棍球。宋元时期,捶丸运动十分流行,朔门古港就出土了两枚直径2.5厘米左右的陶丸,小巧玲珑,据推测可能是儿童游戏用球。

  透过修复的文物,我们不仅得以管窥古人生活,更可一瞥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我们发现5组干栏式建筑。”顺着刘团徽手指的方向,半月谈记者依稀能辨别木桩的位置,“它们好比水上高脚屋,有可能被用作酒肆、船坞等”。

  实证海上丝绸之路

  “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江心屿上高耸的双塔,分别始建于唐宋,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著名的古航标。古人建造如此宏伟的两座航标,正因为附近有繁华大港。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说,朔门古港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既有古城和古港,又有古代沉船和古代船货,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

  “以往海丝考古工作的遗憾就是少有港口遗址,但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应该是港口。”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说,朔门古港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结构最完整、年代最清晰的港口遗址,对深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意义深远。

  综观全球著名海港遗址,温州朔门古港也算得上“独一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说,全球其他重要的海港遗址都缺乏港口考古成果的强力支撑,朔门古港遗址这一难得的“补白”,对重新想象人类海洋文明史,具有重要贡献。

  来源:新华社

  原标题:新华社《半月谈》聚焦温州:千年古港再现“海丝”繁华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