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这首校歌,是民国学堂歌曲中的典范!十首民国温州校歌你听过吗?

温州这首校歌,是民国学堂歌曲中的典范!十首民国温州校歌你听过吗?

温州三十六坊 2023-10-12 10:11:08

前几年,电影《无问西东》让清华大学校歌中的一句歌词“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广为传唱。

校歌是一所学校无形的文化灵魂。近现代中国自新式学堂开创办学以来,各时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校歌都极为重视。

1923年,25岁的朱自清先生为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创作的校歌,凭借优美的文字、较高的传唱度,成为民国学堂歌曲中的典范。这也是温州最早的校歌之一,“雁山云影,瓯海潮淙”令众多温中学子毕生难忘。

温州人自古就重视教育。近代,在大儒孙诒让的大力倡导下,温州教育的规模与办学形式都走在浙江省前列。民国初年,学堂改称学校,学制进行改革,温属六县(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有中小学287所。据温州教育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底,温州办学历史百年以上的学校共有235所。

温州中学校门  何勇摄

这些百年名校中,不少都保留着早年民国时期的校歌。有些校歌因词曲优美,内涵丰富,被沿用至今。校歌中的一些名句,还被选取作为校训,如温州中学的校训“英奇匡国,作圣启蒙”、温州二中(二高)的校训“品德须修,学术是竞”等,都来自当年的校歌。

当熟悉的校歌旋律在耳畔响起,你会跟着一起哼唱吗?

01

温州中学校歌(1923年)

作词:朱自清  作曲:阮湘咸

雁山云影,瓯海潮淙。

看钟灵毓秀,桃李葱茏。

怀籀亭边勤耕诵,中山精舍坐春风。

英奇匡国,作圣启蒙。

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孙诒让先生倡议改中山书院为温州府学堂,这就是温州中学前身。后历经“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浙江省立温州中学”、“浙江省温州市第一中学”等时期,1985年更名为“浙江省温州中学”。

1923年秋天,25岁的朱自清先生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任教期间,为学校写下校歌。作曲者阮湘咸是当年温中的音乐老师。“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反映了学校开明的教育主张。

如今,这首校歌仍被沿用,“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学子。歌曲凭借较高的传唱度,成为民国学堂歌曲中的典范。

02

温州二中(二高)校歌(1945年)

作词:王元振  作曲:吴梦非

瓯江学府,黉宫旧址。缅怀先哲,誉声鹊起。

遗风未沫,望儿辈英才秀出。

匡时济世,怀念缔造艰难。

盛衰屡变,还做中流砥柱。

品德须修,学术是竞。

恩继轨前踪,应先立志。

抗战后期,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学生、音乐教育家吴梦非,与妻子王元振一起来温,在永嘉县立中学(今温州二中)任教。当年这首永嘉县立中学的校歌词曲,就出自吴梦非夫妇之手。

吴梦非(1893-1979),浙江东阳人,中国美学界奠基人之一。他于1911年入浙江省两级师范学堂,随李叔同学音乐美术。1919年,他与刘质平、丰子恺等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出任校长;创办并主编《美育》杂志。王元振是上海人,毕业于南洋女子师范学校,曾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等处教授语文。她擅长创作诗词,与吴梦非诗乐合创,佳作不断。

温州二中肇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孙诒让创办的永嘉蚕学馆。1942年更名为永嘉县立中学;1949年更名为温州市立中学;1954年改名为温州第二中学;1997年初、高中分离,高中部更名为温州第二高级中学。这首校歌和“品德须修,学术是竞”的校训,被温州二中、二高沿用至今。

03

温州四中校歌(1942年)

作词:谷寅侯  作曲:谢印心

抱落霞,拱松台,气爽景明水山隈。

士多材,四方来,朝夕问难广厦开。

教权曾旁落,一旦得收回。艰矣,快哉!

光阴速,莫徘徊,为国致用学博该。

温州四中位于九山湖畔蛟翔巷,校歌中的首句“抱落霞,拱松台,气爽景明水山隈”,就指明了学校位置和优美的环境。

温州四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25年的瓯海公学,创始人和首任校长是温州乡贤谷寅侯。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温州城区艺文学堂的学生因集会声援,受到校长、英国牧师蔡博敏的威胁。进步教师谷寅侯等人坚决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并倡议自我办学,夺回教权,不久创办“瓯海公学”。校歌中的“教权曾旁落,一旦得收回”,讲述的就是瓯海公学的办学过程。

瓯海公学图书馆旧址

谢印心是温州知名音乐家、美术家,毕业于上海美专。1942年,瓯海公学改名为瓯海中学,该校音乐教师谢印心创作抗日组歌《浙江潮》出版,在全校各班教唱。校长谷寅侯作词、谢印心作曲的《瓯海中学校歌》也在这时期完成。1956年更名为温州市第四中学。

04

温州大学校歌(1945年)

作词:王季思  作曲:刘质平

大哉师道天下尊,承往哲兮启后人。厚培德本,深濬智源,学成致用教化谆。光大国族兮,造福人群。东海水,雁荡山,我温大精神,浩浩宕宕。

抗战期间,温籍戏曲研究大家王季思,与李叔同(弘一法师)的学生、著名音乐教育家刘平,共同为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大学前身)创作校歌。王季思先生两度在温州师范学校任教,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

温大“春华秋实”雕像,从左到右分别为黄溯初、苏步青、金嵘轩

1933年,温州师范学校创立,开启了温州大学的办学源头。学校以“培养优良之小学教师,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1945年,学校流亡泰顺莒江,在艰难困苦岁月中,王季思写下这首校歌,其中的“大哉师道天下尊,承往哲兮启后人”,体现出对高等教育理念的理解与追求。

2004年,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合并,新温州大学沿用温师的校歌,将歌词结尾“我温师精神”中的“温师”改为“温大”,其余歌词与曲谱不变。

上世纪三十年代,温州师范学校有过另一首校歌,歌词如下:

东海之滨飞云浒,有原野曰开精舍,

日出而作我们要荷锄南亩,日落而息我们还把卷讲肄。

普及小学教育,推进农村建设,

在此抗战建国期中,更要修养到个个是文化战士,民众先锋。

这首校歌有着鲜明的抗战时代背景,词曲作者分别为陈逸人、缪天瑞。作词者陈逸人是民国“瑞安十才子”之一,1913年毕业于瑞安中学。1921年与金嵘轩、周予同、李笠等人创办“知行社”,旨在以“知行图救国”。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在瑞安中学、温州中学、温州师专等校教授国文。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温籍著名音乐家缪天瑞在该校任教时为校歌谱曲。缪天瑞曾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院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05

瑞安中学校歌(1938年)

作词:陈超  选曲:董玉衡

云山霭霭,云水苍苍,东南邹鲁,文物之邦;

惟我瑞中,源远流长,先知先觉,永念毋忘;

时雨春风,惠我无疆,深思力行,好学毋荒;

青年之责,图存救亡,复兴民族,为国争光。

瑞安中学校歌(1945年)

作词:薛凝嵩  作曲:王公望

大哉!大哉!教善政宏。

礼乐用兴,多士是镕。辅世长民,革尚之风。

章安文物,东南所宗。山岳钟灵,蔚此瑞中。

忠毅宇,西岘峰,桃李春风别样秾,日月复旦国运隆。

莘莘学子,于变时雍,盈科后进,万祀无穷。

瑞安中学校歌(1989年)

作词:王季思  作曲:董玉衡选曲、缪天瑞编曲

飞云涛声,涤荡心胸,西觑岚光,照映晴空。

艰难创业,永怀孙公。群贤继起,实大声宏。

我们歌于斯,我们诵于斯,沐化雨,浴春风。

携手并进,心丹气雄,如川之东,如日之升,歌唱我们亲爱的瑞中。

瑞安中学创办于1896年,前身为瑞安学计馆和方言馆。1902年,两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此后校名几经变更,先后称“瑞安公立中学堂”“瑞安县立中学校”“瑞安县立初级中学校”“瑞安县立中学”;1955年,始称浙江省瑞安中学。

作为有着近130年漫长办学历史的名校,瑞安中学在民国期间有两首校歌流传下来。

瑞安中学创办后的第一首校歌创作于1938年,由时任国文教员陈超作词,音乐教员董玉衡选曲。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这首校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及地方与学校的特色。曲谱由董玉衡负责,经过认真推敲,反复斟酌,最终选用了一支国外旧曲,然后由陈超按曲谱作词。

1945年抗战胜利后,教育家金嵘轩先生出任瑞中校长,他十分重视校歌的教育意义,立即着手编制新校歌。经国文教员薛凝嵩作词, 音乐教员王公望谱曲,制定了瑞安县立中学第二首校歌。

1989年下半年,时任瑞中校长潘肇清决定编制新校歌,发函邀请知名校友王季思、缪天瑞参与创作。缪天瑞收到王季思创作的新歌词及民国时期的瑞中两首校歌词曲后,认为30年代的瑞中第一支校歌旋律相当优美,弃之不用非常可惜,建议将新歌词稍作调整,再由他以老校歌的旋律重新编曲。这首校歌被沿用至今。

06

平阳中学(1941年)

作词:周彧甫、陈八孚  作曲:吴大浪、刘百展

凤山之麓,弦溪之东。抗战时期诞生我平中。

艰难缔造,告厥成功。巍巍学舍,依傍黉宫。

萃多士于一堂,非惟科学之是攻。

三育并重,中西汇通。

行见人文蔚起,棫朴芃芃。

为国家之桢干,为社会之先锋。

这首校歌诞生于平阳中学初创时期。平阳中学创建于1938年,由乡贤王理孚捐赠南麂岛全部产权作为创办基金,选取横阳学宫旧址兴建校舍。

棫朴芃芃,语出《诗·大雅》《棫朴》篇首句:‘芃芃棫朴’,有人才众多之意。棫、朴都是乔木,都是优木材;芃,是草木茂盛的样子。桢干,亦作贞干。筑墙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引申为支柱。

原平阳中学内古黉宫遗物

这首校歌被沿用至今。平阳中学迁至新址后,教学楼有“凤山楼”、“弦溪楼”、“桢干楼”、“蔚起楼”、“先锋楼”,命名皆来自校歌,年代久远的校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7

平阳县中心小学

作词、作曲:佚名

龙山为枕凤山屏,弦水书声交并。

趁此春花秋月,大家努力前进。

少年光景似流星,打起钟声猛醒。

平阳县中心小学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身为平阳县学堂。

这是平阳县小早年的一首校歌,出自谁人之手已无从考证。但无疑是一段美文,寥寥数语,妙趣横生,意味无穷。全篇像是一位慈爱师长的循循善诱之语,语重心长又一气呵成,读来十分亲切。

08

永昌小学(20世纪40年代)

作词:王人驹  作曲:王景甫

我们在这里勤学勤做,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

我们在这里滋长,作为优秀的公民,共建康乐的乡邦。

王人驹,字昂千,永嘉县永强区七甲人。1917年就读于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温州中学前身),毕业后任永嘉县第二高等小学校长。后至上海大夏大学教育系读书,毕业后曾出任浙江省海宁县教育局长、永嘉县教育局长、宁夏教育厅科长等职。

王人驹晚年兼任新城小学(今永昌小学)校长时,与王景甫一起为新城小学写下这首校歌,阐明了他的教育理念。

09

永兴小学(罗山书院)

作词:陈黻宸

罗山高耸气郁葱,蜃江涛浪雄。

海滨小邹鲁,代产奇才冠浙中。

经济张太傅、性理项瓯东、学问王参政,介轩德言儒所宗。

吾侪振步武,由此跻圣功。

发扬永嘉学,争为共和国之主人翁。

晚清时期,在维新变法思潮影响下,倡议创建罗山书院。民国初年,地方名士张肇麟在罗山书院基础上改制创办了“永嘉二高”,它就是现在的龙湾区永兴小学。

永嘉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时期的校园(黄光良 绘)

清光绪七年(1881),永嘉场地方有识之士倡议,在永兴堡西南隅永场社仓(今龙湾区永兴街道萼芳村)前之余址上创建罗山书院,1883年建成。1891年,名师陈黻宸先生受聘罗山书院,任首席讲师。据该校校友、永嘉二高毕业的李珍先生回忆,陈黻宸曾为该校创作校歌歌词。” 

1913年,地方名士张肇麟在罗山书院基础上改制,创办永嘉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永嘉二高”。张肇麟任校长,拟校训为“勤、朴、勇”(该校百年校庆时,由苏步青补书校训)。后又分别改称为“永嘉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永嘉县立永强小学”、“永兴乡中心国民学校”等,现为“龙湾区永兴第一小学”。

10

平阳蚕桑学校(20世纪20-30年代)

作词:黄溯初

乡村学校贵重农,栽培作物利无穷;

江夏输财始创校,良材培育启蒙童;

耕读并课古有训,勤诚两字我校风;

济济青年齐努力,十年树人祖国雄。

1921年,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黄溯初在父亲支持下,把为父祝寿的经费用在平阳老家郑楼兴办小学,上学者一律免费。这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远近农家子弟纷纷前来就读。

郑楼小学的设备与藏书在浙南各县小学中首屈一指。后来,为培养技术人员,将其改为“平阳蚕桑学校”。黄溯初先生亲自为学校撰写了这首校歌歌词。

1933年,黄溯初将私立郑楼小学校舍捐归省有,用以创办省立温州师范学校,“而以小学附属师校,俾清寒子弟仍得有沾免费之惠”。1933年9月,时任浙江省教育厅长陈布雷撰《平阳黄氏捐助校址记》,记叙黄溯初为家乡办学之盛事。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温州这首校歌,是民国学堂歌曲中的典范!十首民国温州校歌你听过吗?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