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大”在何处?“典”在何方?《温州大典》首批成果发布

“大”在何处?“典”在何方?《温州大典》首批成果发布

温州网 2024-01-22 09:34:19

《温州大典》历代古籍编丛部《永嘉丛书》。

明代姜立纲手抄本《史记》书影。

  温州网讯 前段时间,《温州大典》首批成果《温州大典·历代古籍编·丛部》之《永嘉丛书》在温州市图书馆正式发布。这是最能反映永嘉学派思想精髓与温州人精神渊源的重要典籍之一。

  《温州大典》,“大”在何处?温州历史底蕴之大、大典规模之大、修典目标之大。

  《温州大典》,“典”在何方?温州典藏之美感、编纂人员典校之艰辛、典籍之厚重。

  从“温州典籍”中寻找历史印记,从“温州文化”中挖掘鲜活资源,从“温州历史”中感悟发展脉络,在“世界温州人”中凝聚精神力量,打造具有温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文化成果……这不仅是《温州大典》研究编纂工作的使命,也是这部大典的当代价值体现。

  在连接历史与未来间,我们如何通过其“大”其“典”去读懂温州这座城?

  一

  《温州大典》是近一百多年来温州第六次大型文献整理研究行动,将是温州迄今为止最系统、最全面的历史文化典籍集成,力争成为新编地方文献丛书的典范之作和具有文化积累价值的传世之作,是温州文化建设的大器、重器。

  《温州大典》拟分“历代古籍编”“晚近书刊编”“文物图像编”“档案史料编”“民间遗存编”“要籍选刊编”“专题研究编”七大类,总量一千册左右。

  古籍之上,常见文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籍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古籍之美,美在文字之美、装帧之美和意境之美,不仅连接了历史,更尽显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之美。

  出版工作如何承接古籍之美,如何引领大型地方文献编研工程,是摆在《温州大典》面前的一个课题。

  目前首批出版的《永嘉丛书》采用了原大扫描制版,彩色印刷,尽可能原汁原味,让读者体味到古籍之美,保持文献的原始性。

  说起《琵琶记》,大家耳熟能详。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戏文,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其插图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版画的最高水平。为了擦亮标志性温州文献,《温州大典》编纂委员会推出了再造善本系列,首先选择《琵琶记》进行制作。底本选用浙江图书馆所藏明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琵琶记》,上有名家批注,采用原大扫描,上等宣纸双色套印,最大限度还原原书面貌,体现了《琵琶记》重要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作为《温州大典》重要卷类,文物图像编将系统梳理海外内有关温州文物,尤其是温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出版精美画册。收录二十多种门类,每种门类都别具美感。

  二

  一部典籍介绍一座城。

  从2021年启动以来,《温州大典》编纂工作步伐从未停歇——

  建立高效的“工作团”。

  全市20多个部门单位齐心协力,形成工作委员会章程等系列工作机制。编纂委员会相关成员通过走访广州、南京等城市,取经《广州大典》《江苏文库》的先进做法。

  打造丰富的“资源库”。

  编纂委员会全面启动书目征集工作,制定书目征集范本,梳理调查近3万册(件)各类文献资料。精心谋划数字化平台建设,赴浙江大学、中华书局等国内古籍数字化领域顶尖机构开展调研学习、对接合作,初步搭建《温州大典》数字化方案,同步启动温州图书馆馆藏底本的第一批扫描工作。

  拥有广阔的“学术圈”。

  在学术委员会、编纂委员会的基础上,还聘任30多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搭建“老中青”三代结合人才梯队和“本土+外地”的智囊团队。

  从文献到档案,从整理到研究,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并非易事——

  第一难,底本的搜罗与征集。温州古籍遍布国内外各处,有许多散落在民间,有的长期藏在深闺难得一见,要悉数挖掘实属不易;第二难,甄选。“大典”之“大”,包罗万象,文献内容该如何梳理归类?在我市学者看来,入“典”的不管是前人文献,还是今人的研究著作,都要有所选择,代表性强、温州特色显著、有分量者优先安排;第三难,如何让文献“活”起来?让古籍、档案、文物等走近我们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各类文献,让枯燥的文献变成有趣的知识。

  如今,共征集到散落在全世界各地的温州古籍善本200多种,扫描加工古籍文献80多万册。今年计划完成“经部丛部”总计200部的出版任务。同时,晚近书刊编、档案史料编、民间遗存编等也将陆续出版相关成果,预计“强城行动”三年计划可以完成300部。此外,《温州大典》数字典藏中心将上线,方便读者共享。

  三

  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山海斗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

  东南邹鲁,人才辈出。自汉唐以降,涌现出了佐汉有功的东瓯王驺摇、一宿悟道的玄觉、状元名臣王十朋、集事功学说之大成的叶适、“南曲之祖”高则诚、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嘉靖内阁首辅张璁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温州文化史上的家族现象和群体现象令人称颂。宋代涌现了永嘉杂剧、永嘉诗派、永嘉医派、永嘉学派、永嘉文派等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学术流派,影响深远。

  近代以来更是群星璀璨。有一代经学大师孙诒让、一代词宗夏承焘、新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人郑振铎和夏鼐等。

  一个个灿若星河的温籍知识群体、一位位耳熟能详的卓然大家,引领、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舞台的各个领域,演绎着传承、弘扬东瓯文化的宏伟乐章。

  《温州大典》之“大”,是因有这些大家铸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家思想,大家文字。思想的沉淀,转换为文字在文献典籍中流传下来。至今存世的《东岩周礼订义》《太平经国之书》等都为传世珍本,见证着永嘉学派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核。

  温州南戏被誉为“百戏之祖”。宋元民间艺人创作南戏剧本238种,明初125种。走南闯北的温州人记录下的海外风俗与异事,更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佳作。温州的古籍善本丰富且珍贵,文化遗产积淀深厚。

  盛世修典,赓续文脉。如何保证大典之经典化,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任重道远。

  如何充分挖掘温州传统文化这座资源宝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解构重构,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能够拓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充分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温州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如何让大众分享修典成果?笔者认为,不能把修典仅仅看成一个独立的图书编纂活动,而应作为一项综合性文化建设工程,把修典打造成构建温州文化检索供应平台与高新科技深入融合的创新平台等,将其阶段性成果实现即时大众化分享,真正实现文化富民。

  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温州大典》传承赓续温州文脉,必将为温州文化的未来留下一份丰厚的资产,为温州的历史献上持久深沉的文化记忆。

  图片由温州市图书馆提供

  来源:温州日报

  原标题:“大”在何处?“典”在何方? 《温州大典》首批成果发布

  记者 华晓露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