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不花钱的快乐
前不久,上海徐汇滨江的“阶梯草坪”成了“打工人的午睡圣地”,上方有一行行道树构成的天然遮阳伞,天气好的时候在草坪上午休的人随处可见。有人评论:蓝天、白云、微风、阳光,这是最有松弛感的午休。
草坪的设计师解释:“我们专门去研究了人体工学,发现110度的角度最舒服,于是就做成了海边躺椅一样的设计。”当这样的设计在快节奏的城市中出现,简简单单地就抚慰了“打工人”的疲惫,“续上命了”。
这样“不花钱的快乐”,越来越受年轻人群体追捧。这背后是什么在驱使消费降级?自洽的知足常乐,或许是其中一个内因。
图源:新闻晨报
一
曾经,消费主义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挖了一个陷阱,让部分年轻人跌入过度追求物质占有和享乐的价值观所导致的困境。快时尚品牌兴起、社交媒体“炫富”、节日氛围商业化、虚拟物品过度包装与消费……消费怪圈一度流行。
如何跳出这样的怪圈?快乐必须要和消费划上等号吗?
实际上,寻找快乐的方式有很多种,尤其年轻人自嘲的“打工人续命方式”丰富且“无价”。有人说,因为“续命”这件事归根结底源于一个人的信念与热爱,是极其私人化的体验。
在“什么都不缺”的当下,人们获得快乐的阈值越来越低,快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比如,Citywalk,用双脚丈量城市,在狭窄的巷子里,发现被忽略、沉寂的故事;在熙熙攘攘的广场上,感受到城市的活力与秩序。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正在流行——“抱一棵树”:走出家门,找一个公园,挑选一棵合眼缘的树,张开双臂抱上去,静静地感受。“三联生活实验室”如此评价:“是一种很新的心理按摩”。
图源:温度新闻
快乐,能就地取材。可以是下班穿出地铁口看见的一抹夕阳,和脚下草丛里偶遇的流浪猫;可以是外卖准点送达,常看的下饭博主恰好更新了帖子;还可以是便利店里满满待选的关东煮和炸物,暖一暖喝了一天冰美式的胃。
快乐,其实很简单。不需要花什么钱,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过是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甚至不值得与人分享,可当我们感受并享受这些简单的快乐,就会成功抵消日复一日的辛劳忙碌,瞬间“暖暖的”、浑身元气满满。
“能给大家带来片刻的情绪价值,就是有用的设计。”“阶梯草坪”设计师也看到了,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为情绪买单。
根据“DT商业观察”发布的《2023青年消费调研》,几乎有一半的人在选择增加开支时考虑到了“这件商品/服务能够给自己带来情绪上的价值”。这意味着人们逐渐从简单的“购买—使用”模式转变为更主动参与、更深度沉浸的体验者。
二
年轻人口中常提的“续命”一词因何流行?它其实也是为了寻回消耗掉的日常快乐。
从鲁迅先生自比“牛”便可见一斑:
“我常说我的文章不是涌出来的,是挤出来的,比方是牛吧,已经不大有用了,张家要我耕一耕地可以的,李家要我转一转磨也是可以的……但倘若用我用得太苦,是不行的,我还要自己觅草吃,要喘气的工夫;要专指我为某家的牛,将我关在他的牛牢内,也是不行的,我有时也许还要给别家挨几转磨。如果连肉都要出卖,那自然更不行,理由自明,无须细说。倘遇到上述的三不行,我就跑,或者索性躺在荒山里……”
如果只用“横眉冷对千夫指”来理解鲁迅未免太狭隘,这几声真情的“呐喊”不失为理性的“续命”反抗。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如此批评现代性,西方现代性的无法避免的结果是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显性地表现为,消费主义至上,导致整个社会追求生产效率至上,变得冷漠麻木,并驱逐人的精神世界。
上班族为何自称“打工人”?
“打工人”曾入选“2020十大网络热词”和“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个词,其实源于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的“打工”“打工仔”。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现了一个新群体——“打工族”。
1996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中,“打工”一词释义为“做工(多指临时性的)”。但现在,“打工”一词的外延逐步扩大,无论你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职员,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可统称为“打工人”。这一方面体现了职业平等的进步,另一方面却也包含着一种情绪上的无奈。
“打工人”流行背后,是年轻人对于生活重担的调侃,也是对于平凡人生的不甘,属于成年人的黑色幽默,甚至带有积极的乐观主义色彩。因此,年轻人们也不断地主动出击,去寻找快乐的“续命”方式。
图源:温度新闻
三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可是,当下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我们是否还愿意放缓脚步,好好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本质呢?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既然崇高的理念已经退场,我们就应当承认自己是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应当承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认为,我们应当甘愿平凡,甘愿面对琐碎的苦恼,在无数的小叙事中,重新编织起生命的意义。
正如宫崎骏借《千与千寻》中白龙少年之口说出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忘记自己的名字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悦人不如悦己”。如果换个视角,或许我们会更在意那些生活中真正值得停留的东西,不外乎“花、太阳、彩虹、你”。打工人续命的方式应该不止于一杯咖啡、一场电影、一个会心一笑。我们应该给生活更多的宽容,去享受那些不在“两点一线”范畴之内的时刻,找回那些消失了的日常。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恒久稳定的事物对人有着天生的吸引力,“与天地齐寿”远远无法实现,但我们可以在变化中寻找一份恒久稳定。
内核的稳定,内心的富足。网络上,很多人说,我们早已度过了寻找千里之路的时刻,因为现在,智者的建议、珍藏书籍的手抄、互联网上丰富的开源素材和资源以及大量的课程等,让知识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所以,“互联网能学到真东西”并不仅仅是指学到一些小技巧,而是那些真正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的东西。
图源:温度新闻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散文诗《秋夜》中的这句开篇语,曾被不少人误认为是“废话”。用心揣摩,你才体会这句“神来之笔”的巧妙之处。
生活中的每一个小日常也一样,可以是每天上下班路过的一棵樱花树,一棵玉兰树,或者一棵叫不出名字的无名树,悄悄看一眼,会心一笑,然后心满意足地享受这一切。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打工人”不花钱的快乐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一网通办!长三角公积金一体化真便利
社会06-04
-
融入长三角,温州“三变”
社会06-04
-
打造“内畅外快”交通圈 迈向全国性交通枢纽
社会06-04
-
合肥“新”风给温州吹来什么?
社会06-04
-
“中国眼谷”链接产学研 已在长三角布局十家眼科医院
社会06-04
-
温企竞逐再生资源产业!不仅变废为宝,还“生”出了……
社会06-04
-
小鸟依人?金鸡独立?单膝献花?拨穗仪式上这位校长“花式宠崽”
社会06-04
-
赞!温州本地哈密瓜悄然上市,口感与白啄瓜一样酥脆
社会06-04
-
温州14岁少年郑翔耀将赴拜仁“深造”
科教文体06-04
-
“雅思”组合首夺新加坡羽毛球公开赛冠军
科教文体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