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温州宣传 2024-09-18 09:22:41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月”,作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它流转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空间,正所谓“一样明月别样情,一轮明月万卷诗”,包含着丰厚与深广的审美意蕴与文化积淀。

  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中秋最圆月,月是故乡明。平阳山海胜色,汇聚自然灵秀与人文厚重。当一轮明月在山海中升起时,海月、江月、山月清绝,唐诗宋词中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徐徐铺展,绘成眼前最美的月色。

海西中秋月 卢晗 摄

  海月

  农历八月是赏月观星的绝佳季节,此时秋高气爽,夜晚的星空透彻又明亮。南麂岛,位于温州东南部海面,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远离陆地灯光污染区位,成为全球最佳观赏星空的点之一。

  站立三盘东侧对望无垠海面,皓月当空,星河璀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秋风萧瑟,洪波涌,仿佛是曹操当年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日月星辰从中升起的画面。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站在南麂岛的大沙岙,沙滩细白洁净,入夜海风吹拂,远处涛声阵阵,海上的明月与潮水同时一同“涌”出,心生“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行驶在彩虹公路上,遮蔽月亮的云雾消散殆尽,幽幽月光尽情挥洒出清冷的光辉。李太白当年笔下的明月仿佛就在眼前。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高悬,清辉四溢,人在远方,思念悠长。如水的月光静静洒在相思林。这片树林为2013年以后回乡探亲的台湾地区南麂同胞及其后裔亲手栽种。据史料记载,南麂岛是浙江最后一个解放的海岛,1955年2月25日,国民党当局撤离南麂岛时,带走了岛上全部的1996名居民,他们陆续被安置到台湾,从此南麂岛成了岛内台胞乡亲日思夜想的故乡。

南麂三盘尾夜色 邓庆生 摄

  江月

  任何季节在鳌江上依旧可以感受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的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夜晚的鳌江流云渡水江河满映一轮琉璃月。江水波光粼粼,明月洒下银辉,交相辉映间,仿佛走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处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在先秦两汉时期,月亮的意象主要体现为日月并举,含义单纯并没有包含太多复杂的感情,例如,《诗经》中的诗句“瞻彼日月,悠悠我思”等,大多将日月一同提及,强调它们与时间、宇宙构成的关联。曹操的《观沧海》中,月更多时候是一种背景。

  汉末魏晋以后,“明月”开始被赋予感情,成为辉煌耀眼的诗歌意象,佳作迭出。如,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阮籍《咏怀》:“薄帷照明月,清风吹我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谢庄《月赋》中有一首楚辞体歌诗,非常著名:“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唐宋之后,月的内涵更加深沉博大,韵味悠长,边塞、送别、羁旅、闺怨、悼亡、隐逸、咏史怀古、哲理思考、禅悦幽趣、奉制、宴饮等题材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今夜月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写月词句更是广为传唱。

雁荡星月 郑书夏 摄

  山月

  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南雁荡山水的背景衬托下高远、润洁、柔和、清幽。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正是此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尽人皆知的咏月名篇。独坐在南雁荡山的晴虹涧赏月,也会有出尘绝世之意,哪里去管什么虚老严陵,今古空名。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中秋的月总是和思念分不开。山川道路阻隔,月圆人不圆,难免有所悲戚。

坡南月夜 林炮 摄

  在古代诗词曲中,明月常被用来比拟相思之情。骚客们的诗词中,常常有对月亮的借喻和对家乡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东坡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被称为中秋词之“魁首”。中秋,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所以,在中秋对家人的思念就格外强烈。窗外的明月成了思念的寄托。苏轼的弟弟苏辙想着中秋之后两人又要各奔前程,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全诗更加悲戚消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则以一种温婉哀愁的笔触,描绘月夜独倚高楼、借酒消愁的场景。在这里,月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化作词人心中深深的相思之情。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月是故乡明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