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门古港遗址,是温州最为厚重的文化财富。10月20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专题调研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强调高水平推进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

古港,穿越历史的天空

王丹容2024-10-27 09:43:00

  1942年2月25日下午3时许,夏鼐站在船尾眺望,江心孤屿已可见了,“虽然天空是沉闷的铅灰色,但是故乡近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心房跳得比平时厉害……”

  阔别家乡7年后,这位世界级考古学家,即将踏上朔门港码头。他从这里出发,远渡重洋深造并奠定新中国考古学;又从这里上岸,带着同事来温调查一艘古船。

  80年后,朔门古港遗址以“国内唯一、世界罕见”的价值惊艳于世,历史于偶然中平添了几分意韵悠长。

  有人说,考古是穿越回去的天使,城市是寻找回来的世界。朔门古港遗址沉睡千年后,于一次“主干道为文物让路”的选择中,得以浮出水面、显露真容。两年多来,发掘扩展和学术深挖不断丰盈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证,也丰富我们关于“千年商港”历史脉络的认知探索。

  市委主要领导强调,实现朔门古港承载的千年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价值转换、文化增值,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历史担当。要始终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高标准做好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利用,科学谋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向世界展现温州“海丝名城”的别样风采。

  这是一个亘古而又现实的课题。如果说,古港遗址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为历史让路”的政绩观,那么,要实现古港遗址的价值转换、文化增值,就需要“从历史找出路”的发展观

  从考古发掘向活态呈现,从遗产保护到文化增值,熔古铸今方有各自精彩。 

  见古。

  可以想见,朔门古港遗址的重现活态,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着时空转场之中的城市嬗变、文化接续,也映照温州这座海丝名城的前世今生。一块瓷器、一艘沉船、一条栈道,皆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考古部门新发现的宋代城门“奉恩门”,就为研究宋代温州港城格局、街巷肌理变化等提供了新材料。

  以考古为“梯”,各类遗迹连接成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存续有章可循,温州的历史价值、文化基因和城市地位也就追根溯源。

  放眼全国,许多城市在遗址活化利用都有着“古今同地、一眼千年”的恢弘答卷。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以原址原貌、原尺度标识复原展示南宋皇家宫殿;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可在先民聚居区“加工”制作玉鸟、玉璧……文化遗址如同书写于古老土地上的线装书,怎样翻阅又该如何保护,让今人看见“老天爷”的风景、“老祖宗”的文化,都是温州于博采众长中要答好的考题。

  鉴今。

  市委强调,让“海丝名城”赋能城市能级提升。这就意味着要以朔门古港遗址知古鉴今、古为今用,在“强城行动”中释放并放大古港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比如,活态传承的场景谋划,如何以“遗址+科技、+体验、+戏剧”等形式来设计,让市民找到更多打开海丝名城的方式;再如,遗址公园建设,如何与五马历史文化街区联动互动,让市民沿着街巷肌理触摸文化的一脉相承。

  “传世之心”不是固步自封、孤芳自赏,而是一种面向未来激活能量的赓续;“传世之作”,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要在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中,为未来留足空间、不留遗憾。

  一座城市,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规划多远的未来。温州这场传承历史文脉、统筹保护与发展的实践之路,才刚刚起步。承载了无尽故事的“千年商港”,将如何于古今交汇中创造新的文化胜景?

  踏着朔门码头的基石,或许,今时的考古队员也和夏鼐先生一样,于远眺瓯江奔流入海间,思索这一亘古常新的命题。

  海风吹拂千年,年年岁岁之间,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在寻找答案也在书写答案。

监制:阮周琳|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