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百年“许大同”:几十道工序,只为一支好笔

百年“许大同”:几十道工序,只为一支好笔

温州网 2024-11-30 09:11:51

许大同的毛笔

许文义在解放街笔店

制笔工具

顾客订制的毛笔

温州网讯  早上八点半,许文义像往常一样来到解放街269号,打开许大同毛笔店店门,等待着顾客上门。早八点半开张,晚五点半打烊,这个习惯许文义已保持了几十年。

许大同毛笔店是许文义的祖父许进芳创立于1900年,后由父亲许锦华接手,直至许锦华古稀之年才停止制笔,将许大同毛笔店交给三个儿子许文龙、许文义、许文平一起继承。

许大同毛笔的整个制笔过程大致分为4大部分:过水盆、择笔、做杆、刻字。而这4大部分又细分成选料、脱脂、筛毛、齐峰、匀毛、挖杆孔、粘头等几十道工序,而这些工序还要分解成更多更细的步骤。

作为许大同毛笔店第三代传人,许文义从小跟随父辈传承制笔手艺,至今已有50余年时间,双手大拇指因制笔而变形。但他还时常叹息,父辈的制笔四项绝活没有完全传承下来,刻字这项没学会,真是可惜了。

今天,小毛会客厅邀请温州非遗技艺传承人许文义,聊聊许大同毛笔店的百年历史。

三代人共同守护一方小店

“如今温州有字号的制笔店就剩下许大同,像‘钱中选’‘章进元’‘江一山’等老店都消失了。”许文义摸着这套几十年前温州制笔厂老匠人赠送的制笔工具感慨道。

65岁的许文义已想不起自家制笔店为何取名“许大同”,听父亲许锦华说,祖父许进芳早年从“新同文”毛笔店学艺,出师后自立门户,在温州市区百里路大简巷开了家制笔店,因是许姓人家开的店,就取名许大同,至于叫“大同”的个中缘由,已经消失在历史中了。

许文义说祖父开店以制笔谋生,是许氏家族制笔传承的开端,而到了父亲许锦华这代,更像是“笔二代”创业的阶段。那时在祖父与父亲的努力下,“许大同”这个名号已经在同行中有了一定影响,尤其是获得许多温州书画家的青睐,陈步宣、陈出新等书法名家还题赠了书法作品,马亦钊为许大同题写“神妙独到秋毫巅”,可见大家对许大同毛笔的喜爱。

1956年,温州成立制笔厂,全市二十多家制笔店并入该厂,许进芳与许锦华成了制笔厂的工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温州制笔厂解散,当时的20多家制笔“老字号”同行,都没有重整旗鼓的实力,只有许大同把店开到了解放街。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大同成了温州市区硕果仅存的传统手工毛笔店。

许文义说,他们三兄弟、五姊妹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制笔,小时候放学回家都会被父亲拉去当辅助帮手,像掰毛、梳毛这些初级制笔工艺就由许文义几人来制作。随着他们技术成熟,父亲又将制笔过水盆、择笔、做杆、刻字四大要点传授给他们。

许文义遗憾地说,祖父精通过水盆、择笔、做杆、刻字全部工序,父亲则在刻字这部分稍弱,而到了他们这代,在笔杆上刻字就没人会了,如有顾客需要刻字,只能请其他匠人帮忙。

“没有把这个绝活传下来,实在可惜。”许文义搓着因长年制笔而变形的手指说,好在许大同这块招牌没丢,还有一大批老客记得温州解放街上有家百年制笔小店。

创新开创出“胎毛笔”新技艺

2003年初,年事渐高的许锦华让三个儿子许文龙、许文义、许文平接手许大同笔店。老三许文平说,相比二哥许文义,大哥许文龙与他的性格更适合待人接物,所以在分工上,他俩主外,二哥则安心制笔。

2008年,许大同毛笔店被列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哥许文义作为代表,被评定为非遗技艺传承人。

许文义介绍,许大同毛笔的用料采用冬季捕获的黄鼠狼尾毛、山兔毛、淮兔毛、山羊毛,纯手工制作,品种约有40多种,大、中、小楷,长锋大、中楷,狼毫、选元、七紫三羊毫、小京提等,还有供妇人画眉用的眉笔,用于书写楹联的提笔和写大字用的斗笔。笔杆虽是装饰用品,也有不同种类,例如景泰蓝、牛角管、红木管等笔杆属上乘之料,使用起来更为舒适大方。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大同笔店生意红火,温州各县(市、区)甚至省内外,都有顾客上门订笔。期间许文义兄弟三人一起研制出几款书画专业用笔,备受好评,甚至有人来定制个人款。但随着时代变化,钢笔、圆珠笔广泛普及,手工制笔需求减弱,许大同笔店也慢慢被市场边缘化。

许文义说,转变是手工业唯一的出路。某天一位台商慕名来到许大同笔店询问,可否把孩童胎发做成毛笔?许文义一下子被这新奇的思路打动,制作“胎毛笔”成为许大同笔店的新产品。后来,兄弟三人又研发出胎毛坠、胎毛章等延伸产品。

此时,在店里梳理毛笔笔头的老三许文平无奈地说,匠人创新也抵不过时代变迁,以前温州乃至全省也就几家老字号的制笔店,如今顾客随便上网搜就有一大堆卖笔的,而且新顾客也不一定会买老店的账。

许大同毛笔店的集体记忆

你在许大同笔店买过笔吗?80后陈冰冰说,小时候毛笔都是去他家买的,家中侄子、外甥女的“胎毛笔”也是找他们定制的。

早年开店画人像的夏老师聊起许大同笔店则说,以前画人像需要不同笔锋的毛笔,所以每次去许大同都是一口气买十几支,后来人像画慢慢被照相机淘汰了,他跟许大同接触也就少了,但这家老店确实是温州少数传承百年的店。

画家陈老师回忆许大同给了他许多有趣的记忆,以前去许大同买笔经常会遇见其他书画家,几个人就扎堆在店里闲聊。

80后的小芬说他那个年代,大家买笔都认许大同的,到他孩子这代,已经不关心毛笔是哪家店出品的了。如今买笔的途径也多,选择更多,许大同停留在了大家的记忆中。

许文义坦言,许大同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渠道萎缩以及传人缺失。他们也曾想过网络销售,但许大同这块牌子出了温州,认知度就弱了,很难通过网络出圈,外地顾客对一个陌生的牌子也不敢贸然下单。

老三许文平则认为销售渠道还是次要问题,重点在传人缺失,制笔需要几十甚至上百道工序,如今让一个年轻人每天坐案台上6到8小时,他们没有这个耐心。现今许大同对于传承人接班问题也是骑驴找马,走一步算一步了。许文义接过话头说,如今三兄弟,老大许文龙已退休,他与老三都是六十出头的人了,算算这制笔匠还能干多少年?

解放街的许大同笔店,每天早八点半开门,晚五点半打烊。从1900年许进芳创立许大同,一直延续到现在。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百年“许大同”:几十道工序,只为一支好笔

小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