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岁末之际,两个重大项目成为焦点:芯片有了“温州造”,温州首家晶圆厂项目投产;全省首个服务深远海项目的新型功能港——风电母港项目在洞头开工。重大项目频频落地之时,我们不禁循着温州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伐追寻——
看见“芯”,看见“风”
2024年,有一句话成为温州城市新的宣传语:“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
创新,素来是温州的“标识”。这一次,温州,何来“看见”的勇气?
从两大开工投产的重大项目中,或可窥见答案。
先说“芯”。
温州首家晶圆厂——浙江星曜半导体有限公司的5G射频滤波器芯片晶圆产线项目投产。一条从芯片设计研发、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填补温州集成电路产业链制造领域的空白。
晶圆制造中心。
对温州来说,这条事关5G射频滤波器芯片的产线投产,更大的意义,对国家基础电子元器件关键技术攻坚具有重大支撑。
晶圆制造中心内,工程师正在操作半导体刻蚀设备。
再说“风”。
温州是一座正在“追风”的城市,近年来招引打造金风、运达、远景三大风电零碳产业园,向着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挺进。
向深远海“追风”,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的开工,目标打造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抢占全国乃至全球深远海风电发展高地。
两个项目,“追风逐光”,成为观察温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切面。
当下,城市竞争正开启更大力度的创新转型、创新比拼。在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逻辑下,挺进新质生产力的赛道,就需要在因时而动、因地制宜中把握战略主动。
于温州而言,这种战略主动并不是抽象的,它服务于城市的使命担当,也浸润于城市的攻坚目标。
省委寄望温州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全省第三极”所要挑起的重担中,新质生产力无疑是重中之重。无论是聚焦共富、勇挑大梁的重大任务,还是推进经济稳进提质、全力冲刺“双万”城市,温州均应在新赛道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苏巧将 摄
温州,向“新”发力,努力有目共睹——
放大青科会效应,“一港五谷”平台拔节生长,加快布局眼脑健康、基因治疗、数据安全、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加速大孵化器集群建设,引进各类创新型企业(团队)项目超3000个,让一颗颗创新的“金种子”落地开花;
走“一米宽、百米深”之路,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天、入地、下海,为大国重器添砖加瓦;
牵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先行试点城市,加快推动人才、资源、成果互联互通……
得益于这一系列的努力,一颗颗创新种子在温州落地开花。
都说“星光不负赶路人”——
从4年前招引“星曜”落地,到用6个月零12天实现晶圆厂项目建成投产,早出手、快上马,可见布局与抢抓新质生产力的敏锐与速度。
都说“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深远海是未来海风资源开发主战场。基于近年来在风电领域的“乘风”而上,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项目的布局,成为温州加快推动风电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培育深远海风电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落子”。
新质生产力,谋“新”重“质”,不会凭空而来也不会从天而降,而是基于对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的深刻把握,同全国全省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也同一座城市的落实执行能力息息相关。
温州“追风逐光”之道,就折射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地实施的“路”和“桥”——有战略敏捷,也要有主动出击,更要有精准落地。
当然,在当前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情况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更需要定力。愈是考验艰巨、不确定性加大,愈需要长期主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完备畅通产业链创新链,构建更为成熟、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在这过程中,政府尤需要支持、服务企业跑赢“赛道”——深谙变革之道,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高服务精准度和实效性。这是面向未来的“有所为”。
温州有句流行语,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创新才能创业。迎着风、追着光,我们追逐的何尝不是“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