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新春上班前一天,市委主要领导走访科创型企业,看望新生代企业家,聚焦青年创新,与大家共谋创新、共话未来,为温州“新新向荣”启新程凝聚智慧力量。
万物生长靠什么

立春时节,万物萌新。
这场以“新”为主题的座谈会,在这个春天释放出强烈的信号——
新岁新锐启新程,创新创业创未来。
“新”,或许是这个春节国人特别有感触的字。
这种感触,不仅是因为“新春之际”,更是因为我们的老大哥杭州给世界以“新生力量”。
就在这个春节,DeepSeek的横空出世颠覆认知、震撼世界;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春晚引爆全网……杭州“六小龙”的出圈出海,甚至被网友称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秘密武器”。一时间,外界无不探寻杭州的“寻龙诀”。事实上,答案十分清晰,就是厚植创新生态。
笔者不由想到,“万物生长大会”。

万物生长大会
西子湖畔,每年春天都有一场“万物生长大会”。从2017年到2024年,创业者、投资人都会相聚在“万物生长大会”。
在这场杭州创新创业领域的年度盛事上,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寻找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培育打造全球创新生态。
连续八年,万物生长的杭州,长出了什么?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杭州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6家增长至43家,年均增长率10.9%;杭州准独角兽企业数量从105家增长至382家,年均增长率达44%。
奔跑在神话中的“瑞兽”,终是带来了新的传奇。
杭州的故事里,无疑有着之于当下温州的创新启示。
一直以来,创新是温州的城市特质。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一代温州青年新锐,冲破传统观念与体制机制藩篱,掀起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全民创业浪潮。彼时,呵护和支持全民创业的,就是温州各级党委政府以“无为”创造的生态。
今天的创新发展已经不是传统意义、小口径的科技创新,而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文化、制度等各领域全方位创新。
于温州而言,在新的竞争环境和发展逻辑下,把“创新”二字发扬光大,不仅是关乎城市荣光的现实命题,更是决定城市命运的发展命题。
事实上,温州近年来将创新“置顶”的努力有目共睹——

在2024青科会上,温州启动建设“生长因子之城”。
连续四年,温州“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主题。以青科会为牵引,“一港五谷”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一区一廊一会一室一集群”创新能级不断提升,孵化空间从2022年79万平方方提升到705万方,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全省第一……一招一式,立足实际,于绵绵发力中扬特质、补短板、建生态。
当然,所有的努力并不会在一夜之间开花结果,就像杭州也不是在一夕之间成为创新热土。今天,我们对标杭州等先进兄弟城市,或有两条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何以引育丰富的创新“基因库”。
“六小龙”在杭州,显然不是个例。丰富、多样的独角兽企业已经成为杭州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厚实力量。实践表明,构建优良的创新生态,需要从播种孕育的时候就赋予创新物种以多样性“基因”。
杭州高新区(滨江),就有一项“创业陪跑计划”,针对不同成长周期的企业精准施策、分类服务,不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扩大科技产业基金规模,打造出生机盎然的创新群落。
基于温州在医疗健康、传统制造等方面优势,不少年轻创业者在座谈会上,就发展视觉脑机接口、打造传统产业垂类大模型等畅所欲言。诚如所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从来都基于自身的气候、土壤,并需不断从外部引入新物种新要素,从而实现创新群落演替。

中国眼谷 张晓铭 摄
今天的温州,既需要让“老树发新枝”,也需要让“新树快成长”。只有形成多样多元的创新丛林,激活不同源泉的创新动力,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发展新赛道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何以久久为功点亮创新“这把火”。
杭州拥有的一整套完备的创新生态体系,可谓滴水石出非一日之功。对比先进兄弟城市,温州打造创新发展“硬实力”与“软环境”,仍需坚持久久为功,坚定不移走好“华山一条路”。
以资本为例,民间资本雄厚是温州发展优势,金融综合改革是温州亦有着在全国走在前的宝贵经验。当前,温州在深化科技成果贷、科创指数保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未来,尤需培育耐心资本,发改革之功,聚社会之力,在全社会践行“长线是金”的投资理念,以耐心持续点亮创新火种。
基于创新的经济永远在进化,万物生长靠什么?靠种子的力量,靠阳光雨露。
春已至,风和日暖,万物生长当是蓬勃而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