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人的“人生果”

温州人的“人生果”

温州三十六坊 2025-03-26 10:41:05

苦尽甘来,别有滋味。

从古老的祭祀仪式到婚嫁习俗,从节日庆典到日常的待客之道,再到异乡游子记忆里的乡愁,瓯柑,贯穿了温州人的一年与一生,当属温州人的“人生果”。

年味满满,寓意吉利

瓯柑,在温州人的记忆中,常与“年味”挂钩。温籍作家琦君在《瓯柑》一文中回忆道——

“过新年时,长工带我到各长辈亲戚家拜年,他们除了给我压岁钱,一定还给我几枚瓯柑。一趟下来,装得满满的提回来。这就是我的私有财产,不许大人们吃我的。”

根据温州风俗,年夜饭中,瓯柑或橘子必不可少,但放在桌上不供食用,待酒席结束时,大人一一分给孩子,晚上睡觉时放在床头,等第二天大年初一醒来“第一眼就看到大吉大利之兆”。

到了大年初一,新年的第一顿饭要吃上一口金元宝和印制的糖糕。拜年客回去,还必须回礼一双印糖糕、一个金元宝以及瓯柑、红包。

到了元宵,瓯柑再次“上线”。从北宋开始,宫廷中就流传元宵节“传柑”的习俗,在温州方言中,因“柑”与“官”谐音,因此瓯柑成为元宵节“传柑(官)”的吉祥物,寓意着“传官”和“升官”。早在唐代,就有“天子元夕会宰执侍从,参黄柑,拜赐馈遗”的记载,说明彼时瓯柑已成为帝王元宵佳节分赐群臣的果品。民间长辈给晚辈送瓯柑,也寄托了升官的美好祝愿。

带着吉祥祝福的瓯柑,在温州常做讨彩、待客之用。小孩子在上学第一天要分糖果讨彩,这里面的“果”便是瓯柑;有客人到家里做客,温州人也常拿出瓯柑款待,以柑代茶;永嘉有风俗,小孩子上亲戚家玩,亲戚应给小孩一些瓯柑或橘子当伴手,代表大吉大利……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日记里记录了1943年、1948年、1949年在温州过年的习俗,当中提到“还冬”仪式在潮涨之际的下午于家中举行,所用的祭品共有十二种,其中就有瓯柑。

瓯柑还见证着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温州讲究“六六大顺”“好事要与六挂钩”,故素有“订婚送六样”的习俗,瓯柑便为其中“一吉”。

  图为新式订婚六样

传统六样为:“大吉”瓯柑;“大利”鸭梨;“长生果”即染红的花生;“双喜饼”寓意喜庆吉祥、分享喜悦;红白香糕,称“福禄寿喜”糕;红枣、花生、桂园、莲子、寓意合称“早生贵子”。

“端午瓯柑赛羚羊”

小孩子嘴馋,若贪吃橘子,一定会被长辈劝告“上火,少吃点。”但瓯柑却恰恰相反,“吃点瓯柑降降火”。

这种“清热解毒”的药效,正是来自“苦口”的物质成分。根据对三垟湿地瓯柑的相关研究,瓯柑的苦味物质主要是新橙皮苷、橙皮苷、柚皮苷及柠檬苦素等,其中柚皮苷具有抗氧化、利胆、降血糖、降血脂等活性;而新橙皮苷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系统等活性。

不同于一般水果,瓯柑还有耐储的特性,特别是其中的晚熟品种。

三垟湿地瓯柑就属于晚熟品种,一般于11月中下旬开始采摘上市,若保存得当,可以贮藏至次年端午,且民间素有“端午瓯柑赛羚羊”的说法。在明清时代,瓯柑在京津一带曾作为解除鸦片口毒的高贵食品,“虽颗值二三百钱,必皆求之”。

作家周华诚曾在《谢灵运与瓯柑以及纸山》中记录了瓯海友人对“端午吃瓯柑”的回忆——

“到了端午这天,老人家从罐中取出,分给小孩子们吃。有时候一人能分到一个,或者有的年份完好储藏下来的不多了,只能剥开来一人分得几瓣吃吃,这样子也让孩子们欢欣不已。瓯柑放到端午给孩子们吃,据说有很好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就跟端午节要吃雄黄酒一样。”

琦君也在《瓯柑》中提到瓯柑若收藏得好,可以在次年清明扫墓时做祭祀妙品,还“倾囊相授”了保存的方法:

“先将青翠的松针密密层层地铺在小口瓮中,然后把柑子小心地一个个放入,再塞以厚厚的松针,压上一块砖头,要等过了年才开启。这项收藏的工作非常重要,如封得不紧,水分跑了,明年就全变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了。”琦君写道。

经过数月的等待,开瓮,取柑,那份独特的甘甜与清香入口,是欢喜,更充满了人生况味。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温州人的“人生果”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