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设市之初“零”景区的龙港,如何打造文旅新亮点?

设市之初“零”景区的龙港,如何打造文旅新亮点?

2025-04-04 10:03:52

  春日的龙港凤凰岛研学教育基地里,一簇簇桃花缀满枝头,桑葚林间青果初结,一群戴着遮阳帽的中学生穿梭其间。不远处的军事拓展区,两队学生正屏息凝神“伏击”对手,迷彩服上沾着草屑,脸上却满是跃跃欲试的兴奋。设市之初,这片热土还只是龙港市地图上一个寂寂无名的角落,如今却成了浙南研学游的流量担当。  

  2019年撤镇设市时,龙港文旅“家底”单薄——辖区内无A级景区,文化场馆寥寥。迈入设市第6年,这座以改革闻名的新兴城市,如何在擦亮“创新名片”的同时唤醒历史记忆、激活文旅潜能?近年来,龙港以“文化场馆+特色研学”破题,将海运历史、非遗技艺、印刷科技等“冷资源”转化为“热场景”,串珠成链打造行走的课堂,为城市文旅注入新活力。

  作为全国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典型案例的林家院社区,以“海的故事”为主线,融合传统与现代文旅体验。社区岸边静泊的仿古蛎壳打捞木帆船旁,技艺传承人手持近5米长的砻杆,模拟潮落时节的劳作场景:砻杆插入海底,绞盘转动升起,一串牡蛎壳从海中“破浪而出”。这一濒临失传的“拢壳”技艺,通过每年60余场实景表演,开展相关研学活动90余次,接待研学人数达1.5万人次,成为活态传承的典范。

  社区还以百年海运史为脉络,每年举办海运文化节,打造了原创皮影剧《海娃历险记》、真人版“海运大富翁”游步道等沉浸式项目,让“向海谋生”的智慧可触摸、可参与。今年迎春灯会上,《山海经》主题花灯构建出壮丽的光影秘境,非遗打铁花与现代活动交织成古今碰撞的独特体验。林家院社区还利用春耕农忙、芦浦炒米·共富工坊等时机与资源,积极开展学生研学活动,联动“拢壳”技艺、海运文化皮影剧及千亩花田等场景,形成“自然探索+文化传承”的双线模式。社区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引入多元载体,以研学为抓手为文旅发展注入更鲜活的生命力。

  步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龙港印艺小镇,活字印刷的墨香与数字光影的斑斓在此碰撞。非遗体验区内,学生们手持棕刷,在字模上均匀施墨,宣纸覆压的瞬间,千年前的文化密码跃然眼前。而在光影空间,3D投影将深海鱼群“游”上墙面,孩子们在此沉浸式交互体验,探索自然奥秘。

  “非遗系列让历史触手可及,光影系列用科技激活想象。”研学基地负责人介绍,依托“中国印刷城”的产业基因,基地以“印刷+”为纽带,在2200平方米的空间内融合活字拓印、丝网印刷、数字光影等多元场景,已吸引超5千名青少年踏上这场传统与科技交融的探索之旅。

  来到省级乡村博物馆九龙珠算博物馆,麻绳缠绕的“十八珠柱”,将算珠的韵律凝为空间艺术。这座以传统水心民居为载体的博物馆,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珠算,化作可游可感的立体文化场域。在近距离感受珠算文化的同时,博物馆还开设珠算文化体验课程,通过双手拨珠、耳听、眼看、口读、脑想等一系列的活动启迪智慧,“拨珠不是机械动作,而是数理思维的舞蹈。”该馆负责人介绍,开馆至今,已有6万余人次在此感受“指尖上的智慧”,超百场研学课程让非遗文化如春雨润物,滋养少年心田。

  从拢壳技艺的传承,到活字印刷的古今对话;从珠算声中的数理启蒙,到海运历史的沉浸还原——近年来,龙港以文化为针、研学为线,将散落的文化明珠串成璀璨长链。依托丰富多元的文化场馆与主题鲜明的研学路线,这座年轻的城市不光为学子开辟了“行走的课堂”,更打造了一个个文旅发展的新亮点,擘画出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图景。

  来源:潮新闻

  原标题:设市之初“零”景区的龙港,如何打造文旅新亮点?

  记者 孙坤 共享联盟·龙港 谢陈啦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