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中国(温州)数安港开园三年之际,“瓯江论数 数安未来”2025数据安全发展大会在温州开幕,各界代表聚温共商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温州实践”,共绘数据安全与价值释放的“中国方案”。
敢想与敢做

“数安港”,于温州而言,是无中生有,也是异军突起。
三年前,谁曾想到,瓯海的一片老工业区里会“长”出引领全国的数据安全产业。
但,温州,敢想也敢做。
三年时间,“数安港”印证着“敢为人先”这四个字。
甫一诞生,“数安港”就是瞄着“吃螃蟹”而来的——为破题解决数据要素不会共享、不敢共享、不愿共享的“三不现象”,第一个打出数字安全问题的“破解牌”。
随着“数安港”的开园,温州迈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之路,比国家发布“数据二十条”早了半年。
一年又一年,每一年的数安大会,共识在不断形成,议题在不断深化,而一届又一届的与会嘉宾们,共同见证着数安港越走越宽的创新之路。

“聚数成海”——
落地12个国家级垂类数据实验室,归集公共数据844亿条,开发数据产品464个、数据交易额超50亿元,数据要素价值化在温州开始结出硕果。
聚企成链——
集聚中国电子、每日互动等超600家生态企业,落地“AI六小龙”强脑科技、云深处实训基地,不少年轻人背着电脑包奔赴而来。
聚力成势——
在全国首创“五位一体”司法保障体系,合力构建全方位合规制度体系,建立23项数据基础制度,打造“数安企安人安”的温暖港湾。
聚片成面——
建成拎“数”入驻空间超70万方,规划建设DeepSeek 开发者等十大专业社区,形成“数据汇温州、企业聚温州、场景落温州”的磁场效应。

一路走来,数安港的发展,充分印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早在数安港诞生之际,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郑春燕就评价,“这一系列制度措施是温州在国家布局统一市场的大背景下,激发数据要素市场的切实之举,对于国家在法治轨道上发展数字经济具有走在前列的探索与示范效应。”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实践证明,有时候,敢想比敢做更重要。

数安港的应运而生,不是空想、幻想,而是基于“数字中国”的背景,统筹数据安全与发展、立足温州数实融合场景丰富等现实的路径选择。
诚然,温州数字经济“底子”一开始并非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但锚定这一细分赛道,温州从“冷启动”开始循序渐进,“结出了果实”。
今天的温州,已成为全国唯一承担6项国家级数据基础设施试点的“大满贯”城市,形成由政企学研联动、公检法司介入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生态系统,搭建了探索数据合规交易范式的“四梁八柱 ”。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数安港”留给了我们诸多思考:布局未来产业,要敢于想象,设定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敢想与敢做,是当下很多城市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两把“金钥匙 ”。
合肥一度被当成是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经济的典型,其“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的产业布局,得益于精准切入了对的赛道。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一座城市之所以可以在时代风口上乘风崛起,靠的就是“敢想”与“敢做”。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之所以从东南一隅成为中国改革版图的焦点,凭借的也正是这种精神。

当下,当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历史交汇,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想象空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在这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面前,城市竞争角逐的态势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更为激烈。在这个加速度越来越快的竞跑赛道上,越是勇敢敏锐抓住那个“0到1”的那点星火,就越可能就抓住了“1到N”的制胜点,也越有可能抓住城市脱颖而出的那个独一无二的机会。
有人说,新质生产力就像树,种下去之后,不要每天都去摇晃,而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它成长起来。
三年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在数安大会上说,“今天在温州的数安港,可能明天就是中国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枢纽。”
从敢想、敢做到做成、做成功,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定力,一种“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