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年“六干争先抓落实·提速打造‘第三极’”第一次县(市、区)比看活动举行,套开工业强市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奋战二季度、拼抢上半场,加快建设高质量工业强市,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压舱石”的分量

王丹容2025-04-26 20:11:00

  11.5%!温州“一季报”出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数据着实亮眼。

  就在数据公布的同一天,市委市政府释放鲜明信号:强城必须强产、强产必须强工。

  工业,是经济大盘的“顶梁柱”。在温州经济发展的版图中,工业“压舱石”作用不言而明。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在“三少一差”条件下之所以能够逆袭,靠的就是工业这一“基本盘”。

  从“百工之乡”走来的温州,以鞋服、眼镜、打火机等轻工业起家,创造诸多“全国第一”,形成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区域经济特色。

  近年来,温州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规上工业营收规模五年上升两位、跻身全省前五。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量均居全省第1,增速连续25个月好于全国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速居全省第1。

  可以说,过去,温州创造辉煌、展现雄风的“脊梁骨”在于工业;当下,温州产业振兴、强筋壮骨的“竞争力”在于工业;面向未来,工业仍是温州行稳致远、赢得发展的“制胜招”。

  而从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逆风逆流,具有完整且自主的产业链、供应链,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至关重要。

  实践证明,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要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工业的托底作用愈发突出。越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越要筑牢这个坚实支撑。工业强,才能产业强,产业强才更有底气扛起“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那么,温州工业“压舱石”作用,何以更有分量?

  我们不妨从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的“量”和“质”来找到观察的切入点。

  从行业看,33个工业大类中,27个行业实现正增长。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16个行业以两位数的增速领跑。这里面,有新老产业的比翼齐飞,五大传统产业与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4.1%、14.4%的高速增长。

  以汽摩配产业为例,力邦合信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实现电子驻车制动系统的国产化量产,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抢滩无人驾驶技术新赛道。

  在经济发展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温州制造业“小巨人”依然能穿过迷雾、穿透周期,靠的是专注、是创新。

  以创新力量赋予传统产业以新动能、新赛道,这是关乎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而一个点、一家企业的变化,恰恰折射着整个行业、整个区域的转型发展。

  市委市政府提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特别是要锚定产业规模强、创新驱动强、企业实力强、平台能级强、全域支撑强等目标重振温州制造业雄风,打响“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品牌,重塑“民营经济看温州”新标杆。

  “五个强”的目标,着眼全方位的系统擘画,也需在紧要处的廓清思路,其实现关键,在于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形成的支撑之力,也在于长期持续培育的生态土壤形成的呵护之力。

  比如,对于温州而言,民营企业是“主力军”,但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善创新”问题,何以破解?一条出路,就在于创新平台搭建,全面建强以瓯江实验室等为龙头、70个高能级科创平台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任何一个工业强市,都会有众多强大企业作为支撑。以什么样的创新牵引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决定了工业强市所能达到的高度。

  今天,身处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海洋中,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就是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压实发展的硬底盘,温州亦需心无旁骛。

监制:张佳玮|编辑:张湉